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苏教版
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4. B 【解析】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 5. D 【解析】 食物网达到一定复杂程度后,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在食物网中,并不是每种生物都能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如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不能将能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B错误;在食物网中,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固定的,与其他生物可以同时存在多种种间关系,如捕食和竞争关系,C错误;食物网使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组成复杂的营养结构,D正确。
6. B 【解析】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 %,而不是在相邻两种生物之间。
7. A 【解析】 在该食物网中,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蜥蜴与蛇因食源短缺而数量减少;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部分原有的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将导致蚯蚓的天敌——相思鸟数量下降,从而使蚯蚓数量增多。
8. D 【解析】 鸭捕食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故鸭既属于第二营养级,又属于第三营养级;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 9. D 【解析】 在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草→兔→狐”及“草→昆虫→鸟→狐”,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图1中腐生细菌为分解者,不占有营养级,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图2的a、b、c中有一种是草,草是生产者,草的数量增加(减少),引起其他生物数量都增加(减少),据此判断c是草,食物链关系是c→b→a,C错误;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个方面,a、b、c中没有分解者,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
10. D 【解析】 根据种群数量曲线可知这4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所以甲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ab段甲种群数量下降是由食物来源(乙)减少,天敌(丙)数量增多造成的;群落的空间结构指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某一种群数量无关。
11. ABC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错误。 12. ACD 【解析】 菌胶团包含的细菌和真菌一般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单细胞动物的食物中有细菌和小型藻类,多细胞动物的食物中也有细菌和小型藻类,二者为竞争关系,而多细胞动物的食物中还包括单细胞动物,二者为捕食关系;鱼类排泄物中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净化基上的生物构成群落。 13. AC 【解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食物链(网)共同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图中仅仅是食物网;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G为第四、五营养级;适当增加生物种类才能提高抵抗力稳定性;A是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E为F的食物,E和F之间存在捕食关系,E和F又都以B为食,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14.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或光能) 大于 (2) 三、四 (3) 垂直结构 低 (4)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1)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看,有机碎屑不具有生命,所以它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两个,一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另一个是有机碎屑中的化学能,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 鳡鱼、翘嘴鲌、蒙古鲌等处于第三、四营养级。(3)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湖泊中的鱼类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垂直结构。一般情况下,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故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4)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人们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是通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5. (1) 农作物 第三、第四和第五 捕食和竞争
5
(2) 物理 (3) 次生 (4) 80 偏小 【解析】 (1) 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农作物。图中有5条食物链,蛇处于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青蛙可以捕食蜘蛛,青蛙和蜘蛛都可以捕食食草昆虫,所以青蛙和蜘蛛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 散发的热量可以改变温度,温度是物理信息。(3) 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4) 设田鼠的种群数量为N,则列出计算式:40/N=15/30,N=80只。由于被标记田鼠更容易被捕获,第二次捕获的被标记田鼠偏多,根据公式得出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小。
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