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传播媒介对传统体育的意义

大众传播媒介对传统体育的意义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8:17:58

大众传播媒介对传统体育的意义

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注重体育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大众传播媒体已把体育作为主要的报道内容予以注重,各种媒体都有专门栏目报道大量的相关体育的内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中期,国家正式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后,我国大众传播媒体也增大了对体育宣传的力度,据统计,当前我国各大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各个知名网站90%以上设有体育栏目,时事,财经,体育,已经成为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版块。不过,媒体对于民俗体育的注重却远没有对竞技体育的注重度高,深入探讨民俗体育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寻找促动二者两性互动的节点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基于津鲁新鄂豫四省一市的大众传媒与民俗体育关系度调查

每个城市、地域在其形成和发展当中都积累了其特有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包括了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形态。民俗体育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他独有的魅力。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不同地区民俗体育发展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对其产生的影响实行了调查,并使用逻辑分析法对所取得的数据实行了系统分析。此外我们还就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调查结果的结论性论证,专门对上海体院的肖奂禹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的张玉田教授,南开大学的赵航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的刘卫东教授实行了访谈。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针对天津市、山东、新疆、湖北、河南五个地区,综合5000名受访者的调查结果。调查时间为2011年2月-3月间,调查过程中,我们将各地区民俗体育参加者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为了检验民俗体育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水准,我们也对部分普通“体育人口”实行了调查走访。调查采取访谈方式实行,按照事先设计的问卷,围绕我们关心的问题采取问答方式实行。因为时间、经费、人力所限,我们

只在每个地区采样1000个,虽然不能反映所有常住人口的全貌,但因为我们有意识地在年龄、性别、职业实行平均分配,所以能够在一定水准上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为我们是利用寒假实行的调查,而且采取的是集中调查的方式,所以受访者中学生的比例偏大,这当中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和高中生,但是从学历结构上看除本科占比较大外,初、高中学历亦占有较大比例。从年龄角度来看,30-50岁的比例达到50%以上,较为集中。籍贯分布除天津的人员分布较为分散外(这与天津作为大型城市流动性人口较多相关),其余四省籍贯基本均衡。所以,我们认为本次调查的对象选择基本符合民俗体育参加者的情况,尤其是符合各地区体育人口分布的基本情况,应为有效调查。 2调查内容

2.1民俗体育参与度调查

根据表2,我们不难看出,参加过民俗体育的人数还是占绝大多数,只有18.8%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民俗体育。但是经常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所占的比例并不乐观,只有20%的人经常性的参加,剩余的人都是不经常或偶尔参加。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民俗体育的传播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从不参加的人口比例不足20%),但是传播的效度不够,这从偶尔参加和不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对象超过50%中能够得出结论。 从表3能够看出,跳绳、放风筝,踢毽子这三种民俗体育是在这五个地区比较流行的项目。跳绳、放风筝和踢毽子这三个个项目参加比较容易,对活动器械的要求也比较低,是民众比较喜爱的民俗体育项目;太极、武术和气功是比较受男性欢迎的项目;龙舟因为条件限制,参加的人数并不多,在河南和湖北,参加龙舟的人比较多,这大多是因为南方河流相对较多和纪念屈原的习俗,使得这项民俗体育项目得以广泛流传,但是在北方,例如山东,天津这些地方龙舟活动相对较少,这也是民俗体育地域性特点的表现;踩高跷是参人数与最少的民俗体育项目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踩高跷的技术难度比较大;其他民俗项目就根据各地民俗文化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特色:山东有扭秧歌,天津有舞狮、杠箱、中幡、高跷、旱船、舞龙、摔跤、抖空竹等,因地而

异。综上,民俗体育参加者在我国体育人口中比例偏低,项目参与度随项目的专业性、地域分布变化体现出明显差异,这在充分体现民俗体育的草根属性的同时,也表明其传播的局限性。 2.2民俗体育传播途径分析

在了解了民俗体育参与对象的基本情况后,我们对其中主要参与者的信息获取途径实行了调查,从中探究大众传播媒介对民俗体育的影响力度。(1)大众传播在民俗体育的传播活动影响力偏低。这能够从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社区体育和人际传播的过程中获取民俗体育信息中得出结论。(2)大众传媒在影响民俗体育的形式上存有较大的局限性。报道内容单调,形式简单是各种媒体中普遍存有的现象,表5中各种报道形式的统计中“新闻报道”和“知识性信息”占信息形式的比例达到55.6%,而其它形式则占比较低。从媒介传播的一般规律上看,信息传播形式、角度对于信息的有效到达率有着直接影响。(3)报道数量上明显不足,信息到达率明显偏低。表7说明在众多的媒体形式当中,50.8%的受调查对象偶尔能够看到的关于民俗体育的信息。所以证明了我们的媒体对民俗体育的注重度和报道量还不够。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民俗体育参与度较低,与大众传媒对于民俗体育报道的重视水准密切相关。

2.3受访者对大众传媒相关报道和民俗体育展开情况的评价分析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公众对民俗体育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注重水准,那么如果增大大众传媒对民俗体育的宣传报道力度,是否会对民俗体育的推广与传播产生直接的影响呢。通过对表8、9数据分析能够得出如下结论,

(1)大众传媒对民俗体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有33.8%受访对象会因媒体报道而去尝试某种民俗体育形式。这说明有部分受调查者认同媒介的引导作用。

(2)大众传媒在对民俗体育宣传方面还很欠缺。“不知道”的比例高达44.2%,表明至少2个结论,一是受访对象从媒体获取民俗体育信

息的几率较小,所以无法作出判断;另一方面,受访对象对从媒体获取相关信息有一定的期待度,大家有一定的尝试意识,希望感知自己是否会因大众媒体对民俗体育的注重而受之影响。

(3)表9是对被调查对象关于媒体影响力的感知性调查。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电视、网络、报纸、杂志、广播、手机。除电视和网络以外,其余媒体的受众占有率接近。这表明影响受众的媒介形式中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新兴媒体,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接触动机和渠道方便性。电视的娱乐属性是种受众群体都认可的,所以追求娱乐的原始动机会有效促动电视媒体的媒介接触。而网络媒体虽然受到一定条件限制,但是其媒介整合的多用途性使得它成为受众的重要选择。表10是综合四省一市的受调查对象对民俗体育开斋状况的认知统计,54.8%的人认为民俗体育展开的一般,而认为展开较差的达到了

26.8%。虽然被调查对象在此仅仅提供的是主体印象,但是“很好”和“较好”的认知率不足13%能够在很大水准上说明广大民众对民俗体育的陌生和距离。这个方面表明我国民俗体育面临的困境:信息危机、形式危机、传承危机、传播危机并存;同时也表明民俗体育的发扬光大还有着很大提升空间。 四省一市的数据比较分析

媒介的发展与影响力与社会经济水平,受教育水准,社会开放水准有着密切关系。下表中将受调查对象在同一调查项目下,使用数理统计方法按照地区分布实行了横向比较,以期得出统计因子的量度区分,并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数据差异实行分析。上述统计能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实行比较分析:从纵向角度,各调查问题的数据内涵已经在前文中实行了分析、解读,再此主要从横向角度对不同地区的同一统计因子实行差异比较。

1受调查对象对民俗体育的认知度较高

综合四省一市的调查,民众对民俗体育的理解和参与处于较高水平。综合我国关于体育人口的统计数据:我国体育人口占常住居民人口的

搜索更多关于: 大众传播媒介对传统体育的意义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大众传播媒介对传统体育的意义 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注重体育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大众传播媒体已把体育作为主要的报道内容予以注重,各种媒体都有专门栏目报道大量的相关体育的内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中期,国家正式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后,我国大众传播媒体也增大了对体育宣传的力度,据统计,当前我国各大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各个知名网站90%以上设有体育栏目,时事,财经,体育,已经成为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版块。不过,媒体对于民俗体育的注重却远没有对竞技体育的注重度高,深入探讨民俗体育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寻找促动二者两性互动的节点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基于津鲁新鄂豫四省一市的大众传媒与民俗体育关系度调查 每个城市、地域在其形成和发展当中都积累了其特有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包括了政治、历史、经济、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