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门诊管理系统数据库课程设计论文
12级软件工程专业1班数据库应用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论文
1.2.3数据流
数据流数据流编号 F1
名称 挂号请求
简述
病人来到医院对所需的治疗或者看病项目的挂号
病人
挂号处理
数据流来源
数据流去向
数据流组成
数据流量
高峰流量 每日
病人信息、每日
分配医师 1000人 5000人 病人、医生、挂号单编号
每日
每日
F2
处理病人的挂号,由病人
挂号单 挂号处理 病人
信息生成挂号单 缴费
对于各项医疗必须费用进行缴费 证以备后续使用 病人到相关科室进行初诊
病人
1000次 5000次 每日
每日每日每日
F3 F4 F5
收费处理 收费信息
1000次 5000次
收费凭病人缴费后获取收费凭证 看病
收费处理 病人 病人
初诊处理
收费信息、每日病人信息、每日病人、处方
详细记录 1000次 5000次 初诊信息 1000人 5000人 信息、病例信息
每日
每日
F6
处方、医师对病人开处方、填写病例 病例 取药 药物
病人到药房领取相关药品
药房工作人员依照处方把相关药品交给病人
确诊处理 病人
1000次 5000次
每日
F7 F8
病人 取药处理
病人、药品每日信息
1000次 5000次
取药处理 病人
分配医师处理
每日每日
病人、药品
1000次 5000次 病人信息、分配医师、科室
每日
每日
F9
挂号项挂号系统针对病人的挂目
号项目为其分配医师
挂号处理 分配医师处理
1000次 5000次 每日
每日每日
F10 F11
医师信系统调用相关医师信息息 息
返回 后确诊
诊断信将诊断信息整理汇总,最
挂号处理 医生
1000次 5000次 1000次 5000次
诊断处理 确诊
病人、治疗每日记录
1.2.4.处理逻辑
处理逻辑
处理逻辑 简述
名称 P1.1 P1.2 P1.3 P2.1 P2.2 P3.1
挂号 收费 诊断 确诊 取药
收费内容和标准 医生对病情进行诊断 完成诊断,确诊 取药
输入的数据流 收费内容 诊断请求 诊断信息 处方 6
处理
输出的数据流
处理频率 每人1次 每人1次 每人1次 每人1次 每人1次 每人1次
对病人挂号请求的处理 病人信息 分配医师 挂号单 收取费用 收费记录 分配医师 医生信息 初步诊断 初诊信息 确诊 取药
诊断结果 药物信息
分配医师 根据挂号记录分配医师 医生记录
12级软件工程专业1班数据库应用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论文
1.2.5.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数据存储名编号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称
简述
数据存储组成 病人信息、医生 收费信息 医生值班安排 诊断过程 收费信息 收费款项标准 处方
相关的处理 P1.1,P2.1,P3.1 P1.2,P2.2,P3.2,P3.3 P3.1 P2.3,P3.1 P3.2 P1.2 P1.2 P3.2
挂号记录 用于记录病人的挂号信息 收费记录 用于记录收费信息 值班医生记录
记录医生的值班安排
诊断记录 记录病人的诊断过程 收费款项 用于记录收费情况 收费标准 用于统一收费的标准 处方
用于记录医生对病人开出的处方
药物记录 用于记录药物价格剩余量等 药物信息
2.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两个部分。
2.1 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阶段的任务是将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信息结构(概念模型)的过程。要能充分的反应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真实模型。在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应用需求首先抽象为信息世界的结构才能更好的用某一DBMS实现这些需求。E-R模型是概念模型的有力工具。逐一设计分E-R图,再将所有的分E-R图综合成系统的总E-R图。 2.1.1 分E-R图建立
分E-R图的建立依据于数据流图的建立。以下可从第二层数据流图分别建立分E-R图。详见图2-1至2-3。
2. 诊断分ER图
图2-1 分ER图
7
图2-2 分ER图
12级软件工程专业1班数据库应用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论文
2.1.2 全局/整体E-R图
根据上述列出的分E-R图,消除其中存在的冲突、冗余,建立全局E-R图(详见图2-4),并列出所有实体和联系属性的属性E-R图(详见图2-5)
8
图2-4 总ER图 图2-3 分ER图
12级软件工程专业1班数据库应用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论文
图2-5 属性ER图
2.2 逻辑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根据DBMS产品以及不同系统的限制,设计逻辑结构时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将概念结构转换为一般的
关系、网状、层次模型;将转换来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向特定DBMS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最后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医院门诊管理系统的设计采用关系模型。E-R图转化为关系模型实际上就是要将实体型、实体的属性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
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对于实体型间的联系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1)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