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1)
第一章
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为什么学习教育学?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2、教育学将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教育学的四大基本构成要素: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
教育内容: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
教育手段(媒介):是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是教育者借以实现认识客体的媒介物,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特点:
①、原始教育: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教育以口身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②、古代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培养官吏,即“养士”):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和执教人员(即官吏);学校有严格的等级性和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教育;个别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③、现代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走向结合是其基本特征;学校教育的普及性;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步科学化。
④、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逐步走向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的规律之一(这是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政治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普及化的开始,“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教育民主化的质量与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科学教育是指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指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五、学校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理基础;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七、学科性质的判断及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衡量和判断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的两个维度,即这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学?这门学科属于理论学科、应用学科,还是两者兼有的学科? 教育学是一门属于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学科。 八、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阶段:我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比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300多年。此阶段虽然出现了一些著名教育家和有关教育的思想言论,但教育学还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独立形态阶段:时间是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而教育学成为大学讲授科目,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般人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标志。在这一阶段,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多样化阶段:时间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出现了大批的教育家和大量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学空前繁荣和发展的阶段。如1861年英国斯宾塞出版了《教育论》。
理论深化阶段:时间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学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深化。代表性教育家和专著有,美.布卢姆.心理学家《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美.布鲁纳.心理学家《教育过程》,前苏联.赞可夫.教育家《教学与发展》。
第二章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教育的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通过传播一定思想意识,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一定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教育的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和内容,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2、教育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以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1、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 2、教育对社会意识形态起重要作用。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的再生产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2、教育提高人口质量和合理调节人口数量。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2、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三章
一、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即个体发展)
2、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和进化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文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即总体发展)
总体人的发展,既是个体人发展的结果,也是个体人发展的条件和资源。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的成熟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指人在某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特点)。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或者说是客观条件,起制约作用。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首先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
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循序渐进);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抓住关键时期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做到了解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继承创新);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和协调性,为受教育者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激发潜能)。
第四章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二、我国教育目的及确定的理论基础: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教育目的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根据个人的发展需求而制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评价:这属于唯心主义理论范畴)代表人物有:卢梭(法)、裴斯泰洛齐(瑞士)、福禄培尔(德)。 2、社会本位论:主要观点: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他目的;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率加以衡量,教育结果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培养的人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评价:没有上升到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队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这一理论完全否定了教育目的受个人兴趣、爱好等需求制约的可能性,因此这一理论是肤浅的、片面的)代表人物:孔德(法)、涂尔干(法)、那托尔普(德)。
3、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教育总是按社会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社会由个体组成,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