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沟通拉近你我他.
妈妈:你太宠小孩了,我还是觉得老师怎么可以……(妈妈想继续说, 但是爸爸推开椅子走向元元做功课的房间)
爸爸:最近功课还好吧?
元元:嗯(嗫嚅着不敢说),还…还…还好。
爸爸:(翻一翻书包,找到一张数学考卷)才考 65 分,你脑袋装酱 糊啊!
妈妈:(端着果汁走进来)没关系啦!五年级数学多难啊!元元很不
错啦!
爸爸:五年级就 65 分,那到国中怎么办?你一点都不盯着他的功课,
这还得了?〈带着怒气看着妈妈〉
妈妈:国小就是要快乐学习呀,教育部长不也说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吗?
爸爸:学习就会有压力呀!小学基础没打好,一辈子没前途,你不知
道吗?〈用食指指着妈妈〉你这样放任元元,只会害了他。
妈妈:我……。
【第三幕:我可以看电视吗?】
旁白:周日傍晚,妈妈在厨房准备晚餐,元元在客厅打 PS2〈已经连 打三个钟头了〉。爸爸一早出门打高尔夫球,刚进家门。
爸爸:怎么没去学校打打球呢?整天打电动对眼睛不好,你不知道吗?
你妈呢?怎么都不管管你呢?快点关掉。(爸爸做势要关掉电视)
元元:快打完了(嘟着嘴)。
爸爸:还打!马上关掉!
妈妈:又怎么了?你们父子俩一天到晚吵(妈妈手上拿着炒菜的铲子 走到客厅来)。
爸爸:他打了那么久的电动你都不管他?
妈妈:我也在忙呀,你出去快乐了一整天,还好意思说?我是你的佣 人吗?(语气愈来愈大声)
5
爸爸:我可难得休息耶!和朋友打打高尔夫难道有错吗?
元元:(无奈状)我不打电动了,可是我可以看电视吗? 爸爸和妈妈:什么! 1、问题讨论:
(1)如果我是剧中的妈妈或爸爸对于老师要求的功课或事项该用什 么态度面对?(如:尽量配合要求、配合老师)
(2)我是剧中的爸爸,如何告诉孩子应该听从老师的指导与叮咛?
(如:直接叫孩子听老师的话、解释老师的用意,让孩子了解老师的想法
与要求)
(3)我是剧中的妈妈,如何告诉孩子应该听从老师的指导与叮咛?
(如:告诉孩子为什么妈妈会担心、可以跟老师交换意见,了解老师的想
法后再跟孩子说)
(4)如果孩子的功课不好,我是爸爸、妈妈该如何是好?(如:再
严格督促、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形、去补习、禁止玩计算机、少看电
视)
(5)我怎样跟孩子约定他们的计算机、电动或电视时间比较好?
(如:做功课多少时间,就打或看多久的计算机、电视、做完功课才能看
电视、设定自动定时系统、计算机设定密码)
2、综合活动:
教师归纳
(一)鼓励爸妈参加学校日活动,多和老师保持联络。
(二)如果爸妈对老师的要求有不同意见或想法,可以打电话或和老 师约时间,交换不同的想法、看法。
(三)建立完成自己的功课再玩的习惯及责任感,不要一直沉迷在网
络或计算机游戏里。
(四)了解爸妈对孩子会有要求是关怀孩子,希望孩子愈来愈优秀。
(五)如果觉得爸妈的要求不合理,可以委婉向爸妈表示自己的想法, 取得父母的支持。
6
老师:沟通要从心开始。那么在座哪位家长能谈谈您与孩子最成功的 一次谈心吗?
请几位家长分享一下他们与孩子最成功的一次谈心的案例。
老师:刚才我们听了几位家长分享了他们与孩子最成功的一次谈心,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家长都受益匪浅。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特别是在青
春期这个叛逆的转折期,相信有很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出现了问题。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分析和讨论你们在与孩子沟通存在的问 题。
要求:
(1)请各位家长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由任意一个组员提出一个 与孩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案例,
(2)各组员互相讨论、分析原因,并讨论出解决的方法,
(3)每个组派一名代表来与全部家长一起分享你们组的案例,以及 分析、讨论的结果。
(4)其它组组员听完后做补充。
(四)教师总结
老师总结家长们讨论的结果,把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投影出来。 1、总结几种不良的亲子沟通
家庭沟通的方式是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 沟通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良的沟通往往是沟而不通,反而对家庭生活
气氛起到伤害作用,进而对家庭成员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孩子人格 的形成与发展更加不利。
(1)指责埋怨型沟通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长大!”“你看你桌子 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7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在这样一个 “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
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这
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或者逆来顺受,或者形成 逆反、攻击性,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母亲:“你成天就知道自己的工作,从来不管儿子,现在他几门功课
不及格了。”父亲:“养这个家容易吗?我没日没夜地忙,为了什么?叫
你少打打牌,多管管儿子,一上牌桌就下不来。”儿子:“别吵了!你们 看看人家的爸爸、妈妈,谁像你们只照顾自己!我不及格就是你们害的! ”这样沟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对儿子来说,会形成一种只知道埋怨外界 的人格特点。
(2)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 我明天就去买。”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
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 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 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 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
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
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 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 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3)打岔啰唆型沟通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 5 元钱。”“又要交钱了?从 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
8
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一句话,引 出那么多的话和事。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 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