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课讲稿,色彩构成(1~3节)
第四章 色彩构成
授课教师:周 赟
授课章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搭配初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色彩的定义、色彩的三属性、色彩生成的原理和几种方法 2、能力目标:
能够对进行简单的色彩搭配,掌握设计创作中的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初步掌握色彩搭配的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色彩的理论知识让同学们对了解色彩和运用色彩产生兴趣,激发同学们在生活中关注色彩运用的热情,进而为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素养。 二、教学重点:
加色法、减色法,色彩搭配原则 三、教学难点:
加色法、加色法及RGB色彩体系 四、教学方法:
Lanstar演示+上机练习 五、教学内容: 内容导入 (一)、色彩的定义及其属性 1、色彩的定义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2、色彩的色相
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的。色相,色彩可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自然界中各各不同的色相是无限丰富的,如紫红、银灰、橙黄等。色相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 3、色彩的明度
简单说,明度可以简单理解为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在一个画面中如何安排不同明度的色块也可以帮助表达画作的感情,如果天空比地面明度低,就会产生压抑的感觉。任何色彩都存在明暗变化。其中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绿、红、蓝、橙的明度相近,为中间明度。另外在同一色相的明度中还存在深浅的变化。如绿色中由浅到深有粉绿、淡绿、翠绿等明度变化。 4、色彩的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
饱和度指色彩的纯洁性,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色彩,物体的色饱和度与物体表面反色光谱的选择性程度有关,越窄波段的光发射率越高,也就越饱和。对于人的视觉,每种色彩的饱和度可分为约20个可分辨等级。 (二)、色彩的混合 1、三基色和三原色
从理论上说,色彩的种类是无限多的,就人类的肉眼而言,可以区别的色彩大约为一千万种左右,而我们目前主流的电子显示设备其能够显示的色彩也达到了1600万种(思考:1600万的显示器是不是可以显示出所有人类可见的光?)。那么如此多的色彩是如何被归类和划分的呢?
三基色
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原理,即三基色原理。三种基色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基色都不能有其它两种颜色合成。红绿蓝是三基色,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范围最为广泛。
三原色
三原色由三种基本原色构成。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新颜色。以数学的向量空间来解释色彩系统,则原色在空间内可作为一组基底向量,并且能组合出一个“色彩空间”。由于人类肉眼有三种不同颜色的感光体,因此所见的色彩空间通常可以由三种基本色所表达,这三种颜色被称为“三原色”。一般来说叠加型的三原色是红色、绿色、蓝色,而消减型的三原色是品红色、黄色、青色 2、加色法和减色法
加色法
所谓加色法,就是用红、绿、蓝三原色光按不同比例相加而取得其他色彩的一种方法。一种色光与另一种特定的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色光。混合后产生白色光的两种色光的色,称做互补色。
减色法
从复色光中减去一种或几种单色光,呈现另一种颜色的成色方法称为减色法。色料或物体成色是因为吸收(或减去)了白光中的某些色光。色料混合时,因每种色料在混合前均减去了白光中的某些色光,混合后又可以减去某些色光,是最后呈现的色光被减弱,即色料混合时,是对白光的再次减弱。 3、色环、互补色和类似色
随堂练习:类似色的创作
目标:初步了解色彩生成的原理,通过练习强化对RGB这一色彩生成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色彩的搭配 1、色彩搭配初步
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图形和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色彩之间的对比,对比越强烈,主题在视觉上就越突出,理想的阅读体验:保持文字和背景80%的对比度。
近似色、互补色
近似色:色换上距离较近的色彩搭配被称为近似色搭配,或者类似色搭配,一般这种色彩之间的搭配显得平静而舒适
近似色搭配常常在自然中被找到,所以对眼睛来说,这时种最舒适的搭配方式。在使用近似色搭配的时候,一定要适当加强对比,不然可能使画面显得平淡。
互补色:色环上相对的两种色彩的搭配为互补色搭配,比如红色和绿色。这种色彩之间强烈对比在高纯度的情况下会引起色彩的颤动和不稳定感,在搭配中一定要处理好这种情况,不然会使得画面冲突非常严重并破坏整体。
互补色搭配在正式的设计中比较少见,主要由于它特殊性和不稳定,但是很显然的是,在各种色相搭配中,互补色搭配无疑是一种最突出的搭配,所以如果你想然你的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那互补色搭配或许是种最佳选择。 2、色彩搭配进阶
互补色搭配
互补色和近似色
互补色和近似色是最基础的两种色彩搭配,几乎所有的色彩搭配
原则都是由这两种搭配原则加上冷暖色搭配衍生而来。
三角及变形三角搭配 三角搭配:这种搭配是在色环上等距的选出三种色彩进行搭配的方式。
三角形搭配是种能使得画面生动的搭配方式,即使使用了低饱和度的色彩。在使用三角形搭配的时候一定要选出一种色彩作为主色,另外两种作为辅助色。
变形三角搭配:这是种互补色搭配的变体,它的本质是用使用类似色来代替互补色中的一个,以达到既有互补色搭配的优点,并弥补互补色搭配的弱点。
分裂互补色的对比依然非常强烈,但它并不会像互补色搭配那样产生颤抖和不安的感觉。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种非常好用的搭配,一般来说,使用分裂互补色搭配的画面对比强烈,而不易使色彩产生混乱的感觉。
正方形和矩形搭配
正方形搭配:这种搭配中四种色彩被均匀的分布在整个色彩空间。当其中一种色彩作为主要色时,这种搭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和矩形搭配一样,需要注意冷暖色的对比和平衡。
矩形搭配:这同样是互补色搭配的变体,相比上面的分裂互补色,这个搭配把而种色彩都替换成了类似色。这种搭配的色彩非常丰富,能使画面产生节奏感。
当其中一种色彩作为主要色时,这种搭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搭配中要同时注意色彩冷暖的对比。
随堂练习:简答的色彩搭配创作
目标:利用色环作为基本工具,用RGB色彩生成方法,熟悉和了解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通过练习强化对六种色彩搭配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教学同学们较好的接受了色彩的定义和三属性等相关概念,也较好地完成了近似色的搭配实例,但因为接触色彩的时间较短,同学们对色环的理解尚不深入,在完成第二个色彩搭配实例的时候,很多同学不能正确的理解和使用色环,需要在下节课进一步讲解和实操练习。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