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和答案
(1)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为探究不同种类抑制剂对相同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其中曲线_______表示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曲线________________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剂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变化曲线。请列举两个实验中的无关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甲.乙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影响反应速率。
【答案】 (1). 酶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2). a (3). c (4). 酶的种类、酶的含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pH (5). 酶的抑制剂、底物的浓度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酶的本质、作用机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据此以题意中“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为切入点,从图甲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比分析图乙中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围绕各问题情境和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1)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2) 图乙显示,曲线a的酶促反应速率最快,因此曲线a表示无抑制剂存在时的对照组的实验结果。依题意可知,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而底物浓度越高,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的机会就越大,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的机会就越小,抑制效应就会变得越来越弱。因此曲线b表示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曲线c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剂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作用效果。乙图的自变量为底物浓度,因变量为酶促反应速度,酶的种类、酶的含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pH等均为无关变量。
(3)综上分析,酶的抑制剂、底物的浓度都可以影响反应速率。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① 阅读题图,提取有效信息。如本题中: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等;② 运用题图中信息,联想所学相关知识,找准解题的切入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及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如本题中的切入点为“竞
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非竞争性抑制剂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失去催化活性”等,联想所学酶的相关知识即可对相关问题作出综合分析判断。
8. 某观赏植物的茎色.叶型分别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灰茎圆叶植株同时进行杂交(甲组)和自交(乙组)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别 亲本 F1表现型及其数量 78株灰茎圆叶、84株灰茎细叶、 甲组 灰茎圆叶(♀)×绿茎细叶(♂) 80株绿茎圆叶、81株绿茎细叶 乙组
(1)该植物的茎色.叶型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研究发现,在干旱条件下基因型为aB和ab的花粉授粉成功率都只有其它花粉的1/5;若甲组在较干旱条件下实验,则F1的表现型灰茎圆叶:灰茎细叶:绿茎圆叶:绿茎细叶的比值理论上为__________________。 (2)甲组中,若想使F1中绿茎细叶植株的染色体组数加倍,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幼苗期用________处理,经处理后的绿茎细叶植株自交,理论上子代中绿茎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 (3)该植物主要害虫是一种XY型的昆虫,其红眼基因(R)和白眼基因(r)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白眼雌性和红眼雄性杂交,F1出现了一只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白眼雌性,若变异只发生在双亲的一方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请推测F1出现白眼雌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绿茎细叶 (2). 1:1:5:5 (3). 秋水仙素 (4). 35/36 (5). 在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时,X染色体上R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形成了X染色体上不含R基因的精子
【解析】试题分析:以题意和表中甲组(杂交)和乙组(自交)“F1表现型及其数量”为切入点,明确甲组的交配方式为测交,乙组为纯合子自交,再依据测交的概(F1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交配)明辨茎色、叶型的显隐性并推知亲本的基因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题中信息,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减数分裂等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依题意和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在乙组中,亲本灰茎圆叶植株自交后代没有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亲本为纯合子。在甲组中,亲本灰茎圆叶植株与绿茎细叶植株杂交,子代株灰茎圆叶∶株灰茎细叶∶株绿茎圆叶∶株绿茎细叶≈1∶1∶1∶1,说明此种交配方式为测交,进而推知亲本灰茎圆叶植株为双隐性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亲本绿茎细叶为双杂合子,其基因型为AaBb,可见该植物的茎色、叶型的显性性状分别是绿茎、细叶。因干旱条件下基因型为aB和ab的花粉授粉成功率都只有其它花粉的1/5,所以甲组绿茎细叶(♂)亲本产生的授粉成功
灰茎圆叶 全为灰茎圆叶
的花粉及其比例为ab∶aB∶Ab∶AB=1/5∶1/5∶1∶1=1∶1∶5∶5,灰茎圆叶(♀)亲本只产生1种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二者杂交,F1的表现型灰茎圆叶∶灰茎细叶∶绿茎圆叶∶绿茎细叶=1∶1∶5∶5。
(2)若想使甲组F1中绿茎细叶(AaBb)植株的染色体组数加倍,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经处理后的绿茎细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BBbb。若只考虑茎色,则该植株则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Aa∶aa=1∶4∶1,理论上其自交子代中绿茎植株的比例为1—1/6aa×1/6aa=35/36。
(3)依题意可知:白眼雌性昆虫的基因型为XX,红眼雄性昆虫的基因型为XY,二者杂交,理论上F1雌性的基因型为XRXr,均为红眼,而实际上却出现了一只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白眼雌性。若变异只发生在双亲的一方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则F1出现白眼雌性的原因是:在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时,X染色体上R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形成了X染色体上不含R基因的精子。
9. 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玉米遗传学问题:
(1)位于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和M、m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
rr
R
①若图中基因S的箭头所指碱基对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改变为_______________。 ②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其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_。
(2)玉米的高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用方法Ⅰ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
②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Ⅲ,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GUU (2). 基因重组 (3).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
叉互换 (4). 花药离体培养 (5).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1)题,需以题意中的“起始密码子”和“基因S、s和M、m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为切入点,围绕基因表达、减数分裂等相关基础知识,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解答(2)题,需理清常见的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优缺点及原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据此依题意和从图示中提取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①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由于b链中有TAC序列,因此b链为模板链。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处原碱基序列为CAG,若碱基对G/C缺失,则碱基序列变为CAA,所以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由GUC改变为GUU。
②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说明出现了基因重组。由于S、s和M、m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上,说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2) ①据图示可知,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因过获得的单倍体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
②方法Ⅲ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原因是: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10. 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___________(填写标号);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_________(填写标号)。
(2)刺激①引起的右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_________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____________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4)直接刺激③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________________。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