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七章小说教学(提纲)
第七章 小说教学
我国的小说教学一般开始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小说在小学教材中出现,多数经过故事化改编,往往并不具有典型的小说艺术形态。中学阶段后,小说普遍以原作或原作节选方式进入教材。
目前选入教材的小说比较侧重于作品的经典性和文学性。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中的小说阅读显然不同于课外的小说欣赏,特别是不同于消遣性的小说欣赏。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小说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
一、小说的文体知识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与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这说明了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也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故事情节跌
宕曲折、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环境描写多姿多彩,主题表达寓义深远。
在西方,小说与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故事等一起被称为虚构作品(fiction),就传统意义上说,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用散文(与诗的韵文相对而言)的形式讲述故事(叙事)。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的小说主要是“微型小说”。美国小说家罗伯特·奥弗斯特对微型小说下的定义是:“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却具备小说的一切要素。”微型小说具备四个特点:微、新、密、奇。即:篇幅微小、立意新颖、结构严密、新奇巧妙。
1.小说三要素。
小说这种以叙述生活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不仅要生动完整地叙述
故事情节,细致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还要充分地、多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
(1)情节。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小说情节的划分,习惯上采取四分法,即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端之前也有引子(也叫序幕),在结局之后还有尾声。
A.情节的划分。划分情节要看过渡。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是情节划分的依据。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B.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采用)
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按地点线索概括、按人物线索概括等。
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引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一般较短
篇幅或试题中采用)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的完整的句子。
C.事件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小说中的一件或几件事。按记叙文的要求概括即可。
(2)人物。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
A.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B.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