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代书法与工艺
清代书法与工艺
清代书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帖学书法与碑学书法彼消此长,各领风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清初书法仍承继明代帖学的余绪,代表书家为由明入清的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人。由于康熙推崇董其昌书法,致使清代前期董书弥漫书坛,为一般帖学书家顶礼膜拜。加上科举制度强调规范的书法,遂使“馆阁体”大为流行。清代中期,乾隆偏爱赵孟頫书体,推动了帖学的继续流行,但“馆阁体”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帖学更趋式微。这一时期的帖学名家有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另外,别具一格的
画家书法亦有成就。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书法家看到了帖学的日益颓靡,而开始提倡碑学,是为碑学书法的滥觞。清代中后期,借助金石考据学的学术成果,加上阮元、包世臣等人在书法理论上的倡导,书法家竞相以碑学为宗,碑学书法风气大开。碑学书法家努力突破帖学的樊笼,以借古开今的精神和注重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在篆书、隶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重要代表是邓石如与伊秉绶。
清代初期的书法
清代初期的书法仍延续明代帖
学余绪,但面貌截然不同。一些由明人清的书法家主要承接的是明末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等人的书风,或虽不无董其昌影响却擅于脱化,以个性鲜明、直抒胸臆、豪放朴拙的行草书风擅名当时,重要书家有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但这一路书风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多数文人书法家则由于康熙酷爱董其昌书法,而将董书奉为典范,代表书家有所谓“康熙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等。由于科举制度对书法的特殊要求以及求仕的需要,明前期的“台阁体”书法演化为此时的“馆阁体”而盛行开来,代表人物有沈荃等
人。面对帖学书法的渐趋式微,清初已有一些书法家开始致力于汉碑,试图以汉隶的遒健朴厚纠正帖学书法圆媚靡弱的流弊,因此也出现了一些隶书名家,如郑簠、朱彝尊等。 王铎、傅山与八大山人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与黄道周、倪元璐为同榜进士,人清后官至礼部尚书。他工古文、诗、书、画,书法于楷、隶、行、草诸体无不擅长,而以行、草书成就最高,终其一生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索”,书学积淀甚厚。他的行、草书宗法“二王”、米芾等人,把这一路尺牍书法拓展为巨幅大轴,用笔或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