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年湖北省襄阳市语文中考试题(答案解析word版)
是机器收得,干净,不像麦场上打的那么脏,好淘。”看着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子, 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也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
④磨面用的是机器,相对轻松,只是找磨面的磨坊倒费了一番周折,多方打听,才在一个偏远村子找到了一个小磨坊。看着雪白的面粉,母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我要把磨好的面粉搬到车上,母亲不让,母亲说:“你没干惯活,别弄脏衣服,咱俩抬着。”
⑤在我弯腰和母亲抬面粉的刹那,母亲的白发像针尖一样刺在我的心上,生生地疼。每次母亲都准确地计算好我回老家的时间,把要带的油、面、菜蔬等准备得停停当当,做好好吃的等着我们,而我总是匆匆地回、匆匆地去,不是工作忙,就是孩子要上辅导班,从来没考虑过那菜和面里饱含着母亲多少的艰辛。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已经身为人父的我,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⑥今年春节可以和父母在一块儿过年了,我想关掉手机、关闭微信、宅在家里,跟母亲学做两样家常菜,陪父亲好好唠唠??
17.文章题目是“陪母亲磨面”,但文中却详写母亲淘麦子,为什么?(2 分 18.试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母亲的特点并举例说明。(至少三点)(3 分) 19.阅读第③段,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空白处。(只填序号)(2 分) 20.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3 分) 母亲的白发像针尖一样刺在我的心上,生生地疼。
21.探究下面一组句子,你有哪些发现?试简要阐述。(3 分) 母亲自言自语,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脸上放着光芒。 看着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子,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着雪白的面粉,母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
【分析】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写快过年了,和我们同住的母亲执意要回老家淘麦磨面;第二部分(②~⑤),写我陪着母亲回到老家,一起淘洗衣麦子、磨面的过程,在与母亲抬面上车时,她的白发刺痛了我的心;第三部分(⑥),写我在心中暗下决心,今年过年推却其他事务,一定在家好好陪陪父母.
【解答】17.本题考查文章详略安排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章详略安排的一般原则.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详略的安排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选择,突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要详写,反之则略写.从全文来看,淘洗麦子是磨面的重要环节,也是最为繁重的一个环节,整个淘洗的过程最能突出母亲为儿女不辞辛劳的品质,最能表现本文的中心,所以详写.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章开头写母亲坚持让子女吃上自己新手磨的面,表现出她对孩子的爱;在淘麦子的过程中,她动作熟悉、麻利,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文章还写了母亲照顾完父亲和小女儿后,坚持压面条、蒸馍吃等,也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
[来源:学科网]
19.本题考查词语的选择.“舞动”是挥舞、摇动的意思;而“运动”指物体位置不断改变的现象,只突出了“动”态,不具有美感,从后一句“等水中的麦子舞得正欢时”可以判定【1】处选( A );“蜂拥而入”是指 像一窝蜂似地拥来,“鱼贯而入”比喻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次序进入.根据前文“水中的麦子就听话地排起队”,可见【2】处选( B ).
20.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结合句子内容来看,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作针尖,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我”看到母亲日渐老去,而自己对她关心太少时内心的难受,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愧疚.
21.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从这三个句子的内容来看,都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三个句子母亲越来越快乐,而这种快乐是随着麦子的加工过程而不断加深的,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母亲的快乐是随着麦子的加工过程而不断深入的,她的快乐随着愿望的实现而加深.表现了母亲心中只有对孩子的关爱. 答案:
17.因为淘麦子是磨面的重要环节,且最为繁重,能有力突出母亲为儿女不辞辛劳的品质,所以详写. 18.示例:①爱子:坚持让子女吃上自己新手磨的面,心疼儿子让他少受累,总是在子女到家前准备好菜和面等; ②能干:淘麦子程序熟悉,动作麻利; ③勤劳:照顾完父亲和小女儿后,坚持压面条、蒸馍吃等; ④智慧:知道新麦暴,陈麦好吃养人,家里总存着二三年的麦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19.【1】( A ) 【2】( B )
20.这个句子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作针尖,并用一个“刺”字,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衰老的痛惜及对母亲关心太少的内疚.
21.这三个句子依次描写了母亲搓麦、淘麦、磨面过程中的神态;生动表现了随着愿望的逐步实现,母亲的快乐与幸福感越来越强烈.
【点评】本阅读第(4)题是记叙文阅读的典型题,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四)说明文阅读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
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 661 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22.选文主体部分以 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 。(2 分)
23.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24.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2 分)
25.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 分)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
26.请简要分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 分)
【分析】本文是一篇整理说明文,文章在第一段开门见山交代出说明对象后,以时间顺序为读者介绍了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程,最后指出中国白糖与脱色技术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表达对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表现出的精神的赞美.
【解答】22.本题考查说明的顺序与内容.说明文有三大顺序:时间、空间和逻辑,本文每个段落中都出现了表现时间更替的时间词,很容易可以判定是时间顺序,来介绍了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
2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是一道选择题,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根据文章第③段的介绍,“煞割令”是天竺制糖法,并非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故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24.本题考查作引用说明方法的分析.作引用,就是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从而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本文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结合其具体内容,可以看出是为了生动形象说明了糖霜的净白与味美,同时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引人更耐读.
2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答时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去掉.“主要”表示范围,意思是说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去掉后就变成它只是输出却从不输入.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最后强调一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6.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解答此题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结构上看,此句话位于文章的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并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句子表达对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表现出的精神的赞美,并指出其在现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答案:
22.时间 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历程). 23.D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