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高考2015高古诗文理解性默写33篇整理
重庆高考2015高古诗文理解性默写33篇
“不可”,他说“ ”。他又说“ ”,这是不仁道的;“ ”,这是不明智的;“ ”,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
一、《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
,
,
。
,
,
说“ ”,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二、《诗经·采薇》(必修二)
1.《诗经·采薇》中写士兵采集野生的薇菜充饥的场面,其中 “ , ”两句写了夏天刚长出来的薇菜的叶片肥嫩的样子。
2.《诗经·采薇》中写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然而他们没有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他们忧伤地想起:“ , ”;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
,
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3.《诗经·采薇》中“ , ”,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痛苦地吟唱:“ , !”
4.《诗经·采薇》中“ , ; , ”几句写士兵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忧心如焚,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忍。还想到:“ , ”,表示我的驻地没有安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
!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
。
7.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
,
。
,
;
8. 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
,
,
三、《离骚》(必修二)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进谏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用香蕙作佩,又因采集白芷而加上罪名,遭贬黜的句子: , 。
3.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 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 , 。
4.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纵然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
5.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 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
,
,
。 ,
10. 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
?
,
11. 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
第 1 页 共 14 页
6.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 。
7.《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 , 。
8.《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9.《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 , 。
10.《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 , 。
11.屈原在《离骚》中揭露楚国朝政的黑暗。“ , ”,诗人巧用比喻,揭露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 ”,用比喻揭露人臣不修仁义,背弃忠直,随从枉佞,苟合于世,以求容媚。
5.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 , 。 , ”,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6.曹操在《短歌行》中“ , ? , ”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7.曹操在《短歌行》中“ , 。 , ”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8.曹操在《短歌行》中“ , 。 , ”几句写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9.曹操在《短歌行》中“ , 。 , ”几句,
12.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在《离骚》中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 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 , 。”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
13.《离骚》中用比喻写屈原承继并恢宏先圣遗德,执分守节,不随俗人,正道直行,方正廉洁,与奸佞圆滑的群小不相为谋的语句是: , , , ?
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五、《归园田居》(必修二)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 , 。 3.《归园田居》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 。 6.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
四、《短歌行》(必修二)
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 ”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 , , , ”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3.《短歌行》中“ , , ? ”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4.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 , , , ”,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第 2 页 共 14 页
根本原因。
8.《归园田居》中“ , ”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9.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归园田居》中,与这画面相应的诗句是: , 。 , 。 , 。
, , ”,表现了她们对爱情的忠贞和坚强。
10.《孔雀东南飞》中“ , ”两句,写出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告别时忧愁伤感的样子。
11.《孔雀东南飞》中“ , , , ”四句,写出了刘兰芝因哥哥性格暴躁,不能随自己心意,料想前景不妙而备受煎熬的心理状态。
七、《兰亭集序》(必修二)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 , 。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 。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的句子是 , 。 , , 。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确实感到非常快乐的句子是: , , , , 。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 ; , 。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 , , 。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 。
9.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 , 。
10. 《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 , ”,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六、《孔雀东南飞》(必修二)
1.《孔雀东南飞》中“ , 。 , ”四句,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精心穿着打扮,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2.《孔雀东南飞》中“ , ”两句,说明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
3.《孔雀东南飞》中“ , 。 , ”,这些诗句是从头到脚,从装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表现出刘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4.《孔雀东南飞》中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加上恰当的比喻,从手指、嘴唇、步态等方面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的诗句是: , 。 , 。
5.尽管婆婆驱遣媳妇,但媳妇仍然谦恭、礼让,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告别婆婆是说的“ , 。 , ”,表现刘兰芝不能胜任婆婆的驱使,只好回娘家,但又记挂婆婆在家里操劳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6.《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离开时叮嘱小姑要侍奉好婆婆,在妇女欢聚的日子不要忘记自己的诗句是: , 。 , 。
7.《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焦仲卿发誓不离开兰芝,不辜负兰芝的两句诗分别是:“ ”,“ ”。
8.《孔雀东南飞》中写焦仲卿对刘兰芝发誓不离不负,兰芝为仲卿的真挚情意所感,盼望仲卿早点接她回家的诗句是: ! , 。
9.《孔雀东南飞》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刘兰芝对焦仲卿发誓“ ,
第 3 页 共 14 页
11.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12.《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 !
13. 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 , , 。
14.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 , , 。
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和英雄气概。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赤壁赋》中描绘出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 , 。
8.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 , 。 9.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 。
10.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 。
11.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 , 。
12.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 , 。
13.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 , 。 14.写清风与明月可激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语句是: , 。 15.形容洞箫声“ , , , ,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八、《赤壁赋》(必修二)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 。
2.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 。 , ”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 ,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 , 。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5.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 , 。
6. 《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 “ , ”;曹操当时是“ , ”,而你我只是“ , ”。这一段再现
九、《蜀道难》(必修三)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 , 。
2.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 , 。
3.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 , , ”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 , !”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秦蜀之间交通不便,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 , ”,进一步运用夸张修辞方法,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不可逾越。
第 4 页 共 14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