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灵鸡汤还是精神毒药
比起“鸡汤”,我们更需要科学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些对励志图书的调侃:“其实没劲的不是励志书,而是我们自己”、“凡是读励志书的人,多半精神状态都已跌入谷底”??某些资深书虫更是“毒舌”地将心理励志书和星座学相提并论——“励志书和星座实在是异曲同工啊!很多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但只是广泛适用、大而化之的通用性文字,仔细推敲,其实都是一些圆滑的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对于这些调侃,有的人一笑置之,但仔细思考会发现,部分励志书除了能够给予人们短暂的、快餐式的精神按摩,真的别无所有。人们求助励志图书的结果大多只是获得情绪上的抚慰。有读者认为,励志书最大的问题在于用感性、“治愈系”的情绪化语言,替代思考的力量,有的更是虚妄地求助于所谓的“灵魂”,很容易让人在“体悟”、“感受”、“体验”等谜题中走失。
记者还在网帖中看到,一些读者写下的励志书读后感,大多是在重复原书中的只言片语,并将此摘抄,视其为人生格言。有趣的是,一些火眼金睛的跟帖,可以说完全道出了励志书的局限性——“看完好像让人豁然开朗,但仔细一想,还是似懂非懂,很想知道笔者所说的力量、灵魂究竟指的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一句网络流行语“不明觉厉”,意为“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是觉得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正是因为励志书阅读带来的模糊化、浅薄化思维习惯,使很多人在阅读此类读物时很少会问“为什么”,更多的是全盘接受。理性的缺失,也使得“厚黑学”、“成功学”等价值观得以趁虚而入,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不同读者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思考。加上浮躁化、碎片化的社会风气影响,人们在阅读时不假思索,总是简单地相信书籍“所予”,很少真正考虑书中“所予”是否真正符合“所求”,是否真正具有价值。于是,有人总结励志书籍的最强威力,便是成功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阅读习惯,让所有人患上“成功强迫症”和“深度阅读困难症”。
有学者认为,如果励志图书出版与阅读的环境不净化、不升华,对青少年影响尤深。“励志图书的销量一般都很不错,也是市场上相对稳定的出版行为,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所以这类书籍特别丰富,种类也多。而青少年的鉴别能力相对较低,也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会被‘励志’诱惑,以书中的价值观指引人生之路。”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对记者说,他希望励志图书出版的门槛能够更高,大众和出版方的态度也能更加理性,内容上多向
国外同类图书学习,强调和突出科学性和专业性。尤其是不要打着“励志”的名牌招摇撞骗,毒害人们的精神。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就此提出了一个颇具借鉴意义的建议。他认为人们通过阅读“心理自助”是一种方法,但真正的心理调试是一门科学,更多的人应该知道和认识到这一点。“除了精神鸡汤,我们的精神建设还需要科学的引导。“我认为中国的大学应该设立‘健康教育系’,在全世界已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健康教育系’,教师是由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共同组成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主要是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展开工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