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生物奥赛模拟题及解析
⑵粘合斑
三、通讯连接:1、间隙连接、2、神经细胞间的化学突触、3、植物细胞中的胞间连丝
2、细胞核的化学成分
A.DNA B.RNA C.组蛋白 D.非组蛋白 E.脂肪 细胞核包括:染色体(包括ABC)核膜(包括DE) 3、关于细胞周期叙述正确的是
A.间期经历的时间比M期长 B.间期处于休止状态 C.RNA 从G1期开始合成 D.前期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 E.M期蛋白质合成减少
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起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的活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一) 间期
间期又分为三期、即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
1. G1期 此期长短因细胞而异。体内大部分细胞在完成上一次分裂后,分化并执行各自功能,此G1期的早期阶段特称G0期。在G1期的晚期阶段,细胞开始为下一次分裂合成DNA所需的前体物质、能量和酶类等。
2. S 期 是细胞周期的关键时刻,DNA经过复制而含量增加一倍,使体细胞成为4倍体,每条染色质丝都转变为由着丝点相连接的两条染色质丝。与此同时,还合成组蛋白,进行中心粒复制。S期一般需几个小时。
3. G2期 为分裂期做最后准备。中心粒已复制完毕,形成两个中心体,还合成RNA和微管蛋白等。G2期比较恒定,需用1~1.5小时。
有丝分裂
(二)分裂期 M 期:细胞分裂期。
细胞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细胞的有丝分裂(mitosis)需经前、中、后,末期,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由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一般需1~2小时。
1. 前期(prophase)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逐渐形成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体
短而粗,强嗜碱性。两个中心体向相反方向移动,在细胞中形成两极;而后以中心粒随体为起始点开始合成微管,形成纺锤体。随着核仁相随染色质的螺旋化,核仁逐渐消失。核被膜开始瓦解为离散的囊泡状内质网。
2. 中期(metaphase)细胞变为球形,核仁与核被膜已完全消失。染色体均移到细胞的赤道平面,从纺锤体两极发出的微管附着于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上。从中期细胞可分离得到完整的染色体群,共46个,其中44个为常染色体,2个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染色体组型为44+XY,女性为44+XX。分离的染色体呈短粗棒状或发夹状,均由两个染色单体借狭窄的着丝点连接构成。
3.后期(anaphase)由于纺锤体微管的活动,着丝点纵裂,每一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分开,并向相反方向移动,接近各自的中心体,染色单体遂分为两组。与此同时,细胞波拉长,并由于赤道部细胞膜下方环行微丝束的活动,该部缩窄,细胞遂呈哑 铃形。 4.末期(telophase)染色单体逐渐解螺旋,重新出现染色质丝与核仁;内质网囊泡组合为核被膜;组胞赤道部缩窄加深,最后完全分裂为两个2倍体的子细胞。
G0期:暂时离开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分裂,去执行一定生物学功能的细胞所处的时期。 4、内膜系统包括的细胞器为
A.内质网 B.高尔基复合体 C.溶酶体 D.线粒体 E.细胞膜
内膜系统是指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液泡(包括内体和分泌泡)等四类膜结合细胞器, 因为它们的膜是相互流动的, 处于动态平衡, 在功能上也是相互协同的。广义上的内膜系统概念也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等细胞内所有膜结合的细胞器。 5、位于细胞膜表面的低聚糖主要为
A.半乳糖 B.甘露糖 C.岩藻糖 D.唾液酸 E.葡萄糖 6、以下哪些属于结缔组织:
A.脂肪 B.血液 C. 淋巴液 D.硬骨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硬骨; 7、蹲久了,突然站起来,导致血压暂时下降的原因是:
A.回心血量减少 B.心输出量减少 C.血管压力感受器作用增加 D.交感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紧张性较低 E.副交感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紧张性较高
8、血液对机体的防御、保护功能可以通过以下哪几项实现: A 中性粒细胞吞食体内的坏死组织 B 血小板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C 血液携带并运输尿酸等代谢终产物到肾等处,排出体外 D 通过血液循环,将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
机体防御 :机体固有的抵抗内外致病因子侵害的功能。机体经常处于各种致病因子的威胁下,如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物理性因子(如过冷、过热、电、放射等)、化学性因子(如强酸、强碱、药物等),以及机体本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损伤等,都可能引起机体的损害。同时,机体本身也具有完整的防御体系,以保护机体免遭致病因子的损害。机体防御功能被破坏,则疾病发生。疾病发生后,机体的防御功能又能尽量消除致病因子,减少损害,使病变愈合,使受损害组织的功能尽可能恢复。 9、下列有关交感神经的特性或功能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受意识支配 B.抑制消化道蠕动 C.促进瞳孔扩张 D.源自脊髓的胸段
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10、人体内白细胞生成的部位有:
A 红骨髓 B 淋巴结 C 脾 D 扁桃体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骨髓的重要功能就是产生生成各种细胞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通过分化再生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等.
脾脏在胚胎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扁桃体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
淋巴窦的窦腔内有许多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11、关于病毒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病毒能成为结晶,这也说明病毒不是细胞
B、从来没有2种核酸(RNA和DNA)同时存在于一种病毒中 C、细菌病毒的形态比真核细胞的病毒简单
D、病毒的核酸有环形的,也有线形的,有单链的,也有双链的
其主要特点是:①含有单一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
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DNA或RNA可以是线型的或环状的,可以是单链的或双链的。RNA可以分节段或不分节段,单链RNA又分正链的和负链的。
12、下列物质中,属于天然的细胞分裂素的是( )
A、玉米素 B、异戊烯基腺嘌呤 C、双氢玉米素 D、苄基嘌呤 天然分裂素:玉米素 异戊烯基腺嘌呤 双氢玉米素 玉米素核苷 人工分裂素:激动素、6-苄基腺嘌呤( 6-BA)和四氢吡喃苄基腺嘌呤(PBA) 13、在许多代谢中,伴随着NAD、NADP氧化与还原,下列的说法那些正确( ) A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酸-6-磷酸,伴随着的还原 B乙酰COA合成脂肪酸,伴随着NADPH H的氧化 C从琥珀酸生成或延胡索酸,伴随着NADH H的氧化 D长链脂肪酸B-氧化时,伴随着NAD的还原
1: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酸-6-磷酸是磷酸戊糖途径中G-6-P脱氢生成6-磷酸葡糖酸内酯开始,然后水解生成6-磷酸葡糖酸
2:对于软脂酸的合成,该阶段包含有7轮反应,每一轮包括以下六步: 移位:脂酰基从中央巯基转移到外围巯基上
进位:丙二酸单酰CoA在丙二酸单酰CoA-ACP转移酶催化下,丙二酸单酰基被转移到中央巯基上
缩合:外围巯基上的脂酰基与中央巯基上的丙二酸单酰基缩合成b-酮脂酰基连在中央巯基上,同时放出一分子CO2。反应由b-酮脂酰-ACP合酶催化
还原:b-酮脂酰基在b-酮脂酰-ACP还原酶催化下,其b位的羰基被NADPH还原成羟基,从而生成b-羟脂酰基
脱水:b-羟脂酰基在a、b碳原子间脱水生成反式-D-烯脂酰基,由b-羟脂酰-ACP脱水酶催化
还原:D-烯脂酰基的a双键被NADPH还原成单键,反应由烯脂酰-ACP还原酶催化 可以看出,在脂肪酸链合成之前由乙酰CoA羧化成丙二酸单酰CoA时消耗的CO2并没有进入脂肪酸链,而在该阶段的第三步即缩合反应中被释放了出来。
2
2
+
+
+
+
+
+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