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生物奥赛模拟题及解析
C.为中空的纤维状结构 D.两端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头部和尾部 E.杆状区为一个由310个氨基酸组成的保守区
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s,IF)直径10nm左右,介于微丝和微管之间。与微管不同的是中间纤维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它主要起支撑作用。中间纤维在细胞中围绕着细胞核分布,成束成网,并扩展到细胞质膜,与质膜相连结。
中间纤维蛋白分子由一个310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α螺旋杆状区,以及两端非螺旋化的球形头(N端)尾(C端)部构成。杆状区是高度保守的,由螺旋1和螺旋2构成,每个螺旋区还分为A、B两个亚区,它们之间由非螺旋式的连结区连结在一起。中间纤维的亚基是α-螺旋杆状装配成似杆状的结构
19、人体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中,向身体前方突起的是
A. 颈曲和腰曲 B. 胸曲和骶曲 C. 颈曲和骶曲 D. 胸曲和腰曲
脊柱通过椎间盘的变形,在前后方向形成四个生理性弯曲(从侧面观脊柱):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颈腰部的继发性前凸弯曲,是人体直立姿势必然发生的生理结果。
20、人类感知外界声音的频率主要取决于: A.耳蜗神经冲动的频率 B.耳蜗神经冲动的幅度
C.耳蜗毛细胞顶部听毛弯曲的频率 D.耳蜗毛细胞所在基底膜的位置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声波→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外淋巴和内淋巴振动→基底膜振动、移位→听毛细胞顶端与盖膜发生剪切移动→毛细胞纤毛弯曲→毛细胞兴奋,是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开始→经一系列过渡性电变化→位于毛细胞底部的听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2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特点是什么? A.无时间延搁 B.双向传递
C.化学传递 D.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有如下特点:①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进行的,该递质为乙酰胆碱。②兴奋传递是1对1的。即每一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神经末梢每次动作电位所引起的乙酰胆碱释放量相当大,从而激发肌肉细胞兴奋。③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④时间延搁。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⑤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22、关于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A.增加机体抗伤害刺激的能力 B.可引起体内脂肪的重新分布 C.增加体内肝糖原储备 D.不参与水盐代谢的调节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
(cortisol),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1、糖代谢:促进糖原异生和糖原合成,抑制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而使血糖来路增加,去路减少,升高血糖。
2、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分解,抑制其合成,形成负氮平衡。GCS可提高蛋白分解酶的活性,促进多种组织(淋巴、肌肉、皮肤、骨、结缔组织等)中蛋白质分解,并使滞留在肝中的氨基酸转化为糖和糖原而减少蛋白质合成。
3、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其合成。可激活四肢皮下脂酶,使脂肪分解并重新分布于面、颈和躯干部。
4、水盐代谢:有弱的MCS样作用,保钠排钾。引起低血钙,也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拮抗ADH的利尿作用。
23、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A 体液大量损失 B 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 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体液大量损失 、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都是引起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的原因之一,而烧伤是创伤中的一种,没有特异性免疫 24、人患过一次天花后终生不患天花属于
A 先天免疫 B 自然免疫 C 人工自动免疫 D 人工被动免疫
我们所说的自然免疫是获得性(特异性)免疫中的一种。在获得性免疫中可以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自动免疫又可以分两类,一是自然形成的,即感染患病后自然获得,称为自然免疫;二是人工诱导产生的,比如注射和服用各种疫苗,包括SARS疫苗,称为人工免疫。在被动免疫中也分两类。
25、某儿童因病体温升高,测其脉搏为115次/分钟,而该儿童平时的脉搏为80次/分钟,由此可知他的发烧程度为
A 低热 B 中热 C 高热 D 超高热
26、肺通气的原动力是什么?
A 肺的节律性收缩与舒张 B 肺的弹性回缩 C 呼吸肌的运动 D 胸内负压周期变化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27、血压降低时尿量: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关
血压降低,刺激脑垂体神经腺体释放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使血压回升,同时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导致尿量减少.
28、输氧时要加入5%的二氧化碳,因为5%二氧化碳是:
A.呼吸刺激剂 B.人体的需要 C.神经兴奋剂 D.血管软化剂
二氧化碳还是人体呼吸的有效刺激因素,它通过对人体外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兴奋呼吸中抠。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吸入纯氧,体内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可导致呼吸停止。因此,临床上把5%二氧化碳与95%氧气的混合气体、应用于一氧化碳中毒、溺水、休克、碱中毒的治疗和麻醉上的应用。液态二氧化碳低温手术的用途也较广泛。
29、己知受血者为B型血,在交叉配血中主侧不凝集,次侧发生凝集现象,供血者的血型是: A . A 型 B . B 型 C . O 型 D . AB 型
主侧指的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次侧指的是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混合。主侧不凝集说明供血者的红细胞无A凝集原,次侧凝集说明供血者的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所以只能是O血型。
30、老年人主动脉弹性减退并伴有小动脉硬化时,血压的变化常常是: A .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B .收缩压变化不大,舒张压升高 C .收缩压变化不大,舒张压降低 D .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老人大动脉管壁硬化,弹性减退,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引起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若同时伴有小动脉硬化,舒张压也升高。
31、某人患肝炎,可能影响下列哪种维生素的吸收:
A 维生素D B 维生素C C 维生素B1 D 维生素B2
维生素C的吸收。吃入的维生素C通常在小肠上方(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被吸收,而仅有少量被胃吸收,同时口中的黏膜也吸收少许。未吸收的维生素C 会直接转送到大肠中,无论转送到大肠中的维生素C的量有多少,都会被肠内微生物分解成气体物质,无任何作用,所以身体的吸收率固定时,多摄取就等于多浪费。
食物中的维生素B1有三种形式,即游离形式、硫胺素焦磷酸脂和蛋白磷酸复合物。结合形式的维生素B1在消化道裂解后被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空肠和回肠。大量饮茶会降低肠道对维生素B1的吸收;酒精中含有抗硫胺素物质;叶酸缺乏可导致维生素B1吸收障碍。维生素B1由尿排出,不能被肾小管再吸收。
膳食中的大部分维生素B2是以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辅酶形式和蛋白质结合存在。进入胃后,在胃酸的作用下,与蛋白质分离,在上消化道转变为游 离型维生素B2后,在小肠上部被吸收。当摄入量较大时,肝肾常有较高的浓度,但身体贮存维生素B2的能力有限,超过肾阈即通过泌尿系统,以游离形式排出体外,因此每日身体组织的需要必需由饮食供给。
32、用浓度适宜的( )处理,可加速甘薯插条生根。 A赤霉素 B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 D 乙烯
赤霉素促进营养生长(对根的生长无促进作用,但显著促进茎叶的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打破休眠等。赤霉素最突出的作用是加速细胞的伸长(赤霉素可以提高植物体内生长素的
含量,而生长素直接调节细胞的伸长),对细胞的分裂也有促进作用,它可以促进细胞的扩大(但不引起细胞壁的酸化)
33、植物每形成消耗1千克的水所产生的1克干物质克数,称为( ) A蒸腾强度 B 蒸腾效率 C 蒸腾系数 D相对蒸腾量
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 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蒸腾的水量,又称蒸腾强度,常用H2Og/dm2/h表示。
蒸腾比率(transpiration ratio):植物每消耗1kg水所生产干物质的克数,或者说,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干物质的累积量与同期所消耗的水量之比,或称为蒸腾效率。
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 植物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g)(或称为需水量)。
相对蒸腾 relative transpiration 指处于同一场所的叶面与蒸发面在同一时间内相同面积的蒸腾量(T)与蒸发量(E)之比(T/E)。 34、根据细胞( ),就可以判断植物组织是活的? A 能吸水 B 能撕下表皮 C 能质壁分离 D 能染色 质壁分离现象可以用来证明:
(1)确定细胞是否存活。已发生膜破坏的死细胞,半透膜性质丧失,不产生质壁分离现象。 (2)测定细胞的渗透势。 将植物组织或细胞置于一系列已知水势的溶液中,那种恰好使细胞处于初始质壁分离状态的溶液水势值与该组织或细胞的渗透势相等。
(3)观察物质透过原生质层的难易程度。 利用质壁分离复原的速度来判断物质透过细胞的速率。同时可以比较原生质粘度大小。
35、植物叶片的颜色常作为( )是否充足的指标? A、P B、S C、 N D、K
36、近年来研究证明糖蛋白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如( ) A. 抗原与抗体的识别 B.识别进入质膜的物质 C.有机物质的运输 D.增加了膜的流动性 (1)糖蛋白携带某些蛋白质代谢去向的信息。 (2)寡糖链在细胞识别、信号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37、当植物从缺氧环境转移到空气中,三羧酸循环则( )。 A.停止 B.减慢 C.加快 D.不变
38、植物细胞与外界发生水分交换时,当细胞的水势小于外界时,则细胞(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