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续修李氏宗谱序言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是唐高祖李渊幼子滕王李元婴的后裔,李元婴曾封滕王,遥领洪州都督。唐朝末年五代初年,滕王李元婴的裔孙李荣,居家山西上党,生有五子,次子李神福携三子承鼐、承鼎、承鼒来豫章平乱,唐哀帝天祐三年(即公元906年),李承鼐领偏帅印至江西丰城杨梓洲象牙潭溺水阵亡。李神福痛失长子,无心回上党老家,带领幼小的长孙,为儿子守墓居家枫林。次子李承鼎居家白州,二世孙李安乏嗣,立李承鼒三世孙李士玑为嗣。三子李承鼒居家丰城湖茫南头历上,二世孙李霸定居湖茫,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上李),其开基祖李承鼒。李霸四子李士玑过继到白州为嗣,白州李氏与湖茫上李同脉。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在丰城人数不多,约2千余人,但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目前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等。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即唐太宗三子吴王恪的后裔。吴王恪的九世孙李衜(dao音)辅佐唐朝末帝唐哀帝,任太子太傅,但当时朝政已被梁王朱温控制,公元905年六月,爆发“白马之变”。此时唐哀帝已知道自己的命运,密召李衜,令其携带皇家族谱逃离西安。李衜带领少部分家族成员先是到湖北,随后逃到江西永修县的深山里名叫磨刀的地方隐居下来。一说开始就没有磨刀这个地名,是李衜为了不忘记国破家恨,时刻教育子孙们学文习武,恢复李唐政权,就在家门口的一块大岩石上磨刀磨剑,外姓人称他们为磨刀李家,开基祖为李。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原是人数众多的望族,现在磨刀村的人数不多,约200余人。但是,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从磨刀李村迁分出去后裔,在外建村都成为当地的望族,李后裔号称有40万之众。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主要分布在九江、抚州,以及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部分地区。 福建上杭李氏,就是李火德公世系,李火德是南宋抗金名臣李纲的后裔。南宋末,李纲的孙子李燔为躲避金兵南侵战乱之祸,携五子逃到江西赣州石城定居,幼子李孟成家立业后,为了生机,又携四子迁居到邻省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定居,李孟次子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次子木德和四子火德从宁化县石壁村再迁福建上杭县定居,渐成望族,俗称福建上杭李氏,开基祖李火德,其后裔大批迁往两广、海外,以及回迁江西。 福建的上杭李氏,在明清两朝期间,有大量的人员回徙江西,建村开基,逐成望族。主要分布是在赣州地区、宜春的南部地区、新余、分宜两地区、上饶地区,李嘉诚、李光耀、李登辉等都是改支后裔。 湖南、湖北李氏出江西
南昌市委党校李睿教授介绍,李姓在江西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集中聚居点,如吉安市盘谷乡现有人口3万左右,而谷村李氏就占1万有余,此外,地处赣江支流锦江河延的新坊村,280余户,1000多人口,全部为李
姓,南昌市进贤县、新建县也有这样的类似村庄。江西李氏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发展成了全国李氏的集散地,在民间便有“湖南李氏出谷村”、“湖北李氏出湖茫”等等说法加以佐证。据李华林介绍,民德路状元桥附近曾经有江西李氏总祠,曾经是南来北往李姓后人的中转站,后来在战火中被焚烧了,如今已成了南昌工艺美术厂,而磨刀李的一些古迹也经常被鄱阳湖水淹没,令人惋惜。
与其他大家旺族一样,建昌(今永修)李氏在两宋间人口增加之
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了。办书院、兴教育乃是家族第一要务。“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为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了教育族乡子弟,建昌李氏创办了弘斋书院、景星书院等数所书院,吴王世系的李燔还应邀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
李氏宗谱续修的几点建议
1、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时代变化,建议在修宗谱时实行男女平等对待的原则。在排版上实行横排。
2、族人与先祖的渊源关系及其中变化的情况,往往是当世者清楚,随着时代的推移,后世者有诸多不明之处。本人曾翻阅过族谱,甚感其中有许多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为了弄清本源、还原历史真实,我在世系体例上有所创新。建议本宗各祠堂能否抽专人来理清本宗各支脉宗族繁衍的真实状况。 35世 善 敦 (子一) 36世 士 木熏 (子三) 37世 38世 朝木(子二) 盛火先 (子朝焚(外承盛煜) 五) 朝树 朝奎(子三)(外承盛炜、盛宝) 朝棚 盛煜 朝焚(盛先次子承) 朝有(子二)(盛遗次子承) 盛火遗 朝生(子一) (子二) 朝有(子二)(外承盛煜) 39世 相余(外承朝树)(子一) 相和(外承朝棚、朝焚)(子二) 详后 相余(朝木长子承)(子一) 相万(子二) 相龙(子一) 相风(子一) 相和(朝木次子承)(子二) 相和(朝木次子承)(子二) 相地(朝有长子承)(子二) 相地(外承朝焚)(子二) 相田(子二) 相孝(夭) 相地(朝有长子承)(子二) 相地(外承朝焚(子二) 相田(子二) 40世 名彩 名华、名国 名彩 名瑞、名汉 名玉 名南 名国 名华 名松、名才 名松、名才 名富、名强 名强(相田次子承) 名松、名才 名松、名才 名富、名强 3、本宗族人的各位先妣来自何地,本宗族人之女适何方,以前诸谱中均无法详细考证,也无法弄清本宗族与其它宗族的渊源关系,建议在续修宗谱时能否详细载明。例如在介绍某公生殁年月日时后,再介绍娶某某村某氏及其生殁年月日时;又如介绍某公之女时,适某某村某某(其丈夫名)。 世系 池公之子 公 妣 简 介 相栋 字筱泉号俪平 娶石训舫长女 生 卒 年 月 光绪壬寅6、16、午—民国丁丑6、10、巳 光绪壬寅9、7、辰—民国丁巳8、12、丑 娶太坡村翰林院光绪壬寅7、13、亥—庶吉士刘畅垓曾民国辛未10、21、戌 孙女 寿 缘 1902-1937=35 1902-1917=15 1902-1931=29 坟 墓 地 点 伍家山卯酉向有碑 栗子湾高祖妣左丁癸兼丑未 葬同夫茔左共向 子 女 子一名江,女二长适某某村某某、次适某某村某某 民国已巳2、17、午— 1930- 子一名钰,女一花奎公相龙 20、酉—1933-1960=对面山寅申向 姐适蔡贤村蔡盛之子 娶罗北口村罗民国癸酉11、育。 金桃 丁未1960、11、6、丑 27 4、本宗族人的各位先祖先妣葬于何处,由于古今地名的变化,后世有不清楚的地方。建议在各宗支谱中作出说明。如某地古为何名、现为何名、别名是什么等。
5、我在翻阅族谱时发现原谱的记载有一些错误之处。主要表现为: (1)、某公生殁年庚干支与皇帝年号相矛盾,如谱中记载某公生于乾隆丁巳年(1737年)、实际是嘉庆丁巳年(1797年)。(2)、干支排版出错,如谱中记载某公生于道光乙酉年(1825)、实际是道光已酉年(1849),容易混淆的还有乙与丁、丁与已等。此两种错误如何发现及纠正呢?一是看其配偶的出生年庚,二是看其兄弟出生年庚,三是看其父母生殁年庚,四是看其子女的出生年庚来推算。
(3)、同一个人,其名字在世系表中及详细介绍时不统一,容易使人误认为是两个不同的人,如“发”与“法”、“军”与“君”、“桂”与“贵”等等。建议统一名字。
6、许多人在翻阅族谱时对皇帝纪年及干支纪年是弄不清楚的,对其先人生殁年庚没有一个确切感受。我特撰写了公元纪年与皇帝纪年及干支纪年的对照表,以方便族人了解。建议在各宗支谱中附上。
女某女某公公次长 丁XX望派行名子某公祧派行名子某公次派行名子某公长派行名世系 名字名字配偶姓名续配姓名原配姓名子女名字
同上。 生于一九五二年壬辰X月X日X时,适XX地XX(丈夫名)为妻。子二XX、XX,女一XX。字或号,生庚后补。。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说明:若无续配则不填写)。 系XX地XXX公之女,生殁庚及墓葬情况同上。(说明:子女情况不再记载)。 若无子女引嗣者,应注明以某某子XX兼(或承)嗣。X。 原配姓氏生子二XX,XX兼(或承)某某祧,女二长XX适某某地、次XX适某某地。续配姓氏生子一X地某某向,并说明是否有碑。字(或号)XX,生于民国丙子(公元一九三六)年X月X日X时,殁于一九九零年庚午X月X日X时,葬某某生平简介及子女情况 次子次女长长女子发公次 子 略 长黄 子公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