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真题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真题参考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8:37:52

积累,没有亲身体验,就很难作出准确真实的评价,也就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寥寥几句却引千古感慨,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抱负是分不开的。

其次,能动性是指作家的创作以及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作家的能动选择接受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可以主动地去选择、接受生活对象,任何生活对象,也只有在进入作家主体意识后才有文学意义,例如中国古代诗人同是写月亮,就有成百上千的意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

综上所述,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作家既要受到一定生活对象的限制,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感体验 感性直观在作品中出纳改造出全新的形象。 论述题(文艺学专业做)

3、举例论述在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区别。

答:如果将高雅文学、通俗文学、探索文学与艾布拉姆斯所说的“世界”相比,可以发现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类型的属性。一般说来,高雅文学的特点是高雅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是忠实的。这种忠实不仅表现在它按照“世界”的面目再现和表现“世界”,而且表现在它逼真地描写和刻画“世界”的面貌、、形态、情状。

通俗文学对“世界”是不忠实的,不论这个“世界”是客观的、外在的、物理的“世界”,或者是主观的、内在的、心理的“世界”,它对于“世界”持一种超越的态度。通俗文学是一种富于理想的文学,它在社会理想、精神理想、审美理想的追求上与浪漫主义是一致的。它所建立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梦魇、满足人们白日梦需要的“世界”。

从文学史上看,高雅文学以揭示“世界”的真实为至上追求,竭力按照“世界”的固有样式再现和表现“世界”,所以它一般既不屈从于富于同情心的读者的善良本性和美好愿望,又不妥协于公众的传统道德,也不会因为遵从普遍推崇、认可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和流行时尚而牺牲、削弱自己对于“世界”的真实的独到的发现与揭示。

通俗文学则不同,它宁愿牺牲“世界”本身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而尽可能满足读者的想像和梦魇的需要,满足读者愉悦耳目、实现愿望、宣泄感情的要求,它往往以人造的虚拟的“世界”来取悦读者。通俗文学不以“世界”为蓝本,不以真实见长,不拘泥于“世界”的本来图景,不认同“世界”的本真,它所虚拟的人的“世界”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调剂、一种慰藉、一种陶醉,它甚至运用奇特的想象、隐幽的神秘和将感情推向极端等手段,向理性主义的限制发出挑战。武侠小说中那些侠骨柔情、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劝谕小说中那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言情小说中那些天下有情人经过种种磨难最终皆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都是牺牲“世界”本身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而极尽虚拟之能事的人造的梦幻的“世界”的表现。从这一点来看,说通俗文学是“逃避文学”或“脱离现实的文学”不是没的道理的。

当然,通俗文学对“世界”采取一种超越态度并不是说它完全脱离了“世界”,而是说它对“世界”采取一种扬弃、改写、添加的态度,这主要表现在它对情节的制造和安排上。一般说来,只要称得上通俗文学的,不论是武侠小说、劝谕小说、言情小说、侦破小说,其情节具有起伏跌宕、生动曲折、紧凑集中、不枝不蔓的美学原则,很少有高雅文学中的“闲笔”、“衬笔”。情节来自现实的“世界”,但并不等同于现实的“世界”,是一种夸大了的“世界”。 参考答案2: 答;(1)在文学展现“世界”的问题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形态不同。

第一,雅文学特别是雅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是忠实的,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和表现世界,但是它再现和表现世界是站在当时所能站到的思想高度对“世界”进行解剖和分析,肯定和赞美有价值的东西,否定和批判无价值和负价值的东西,努力超越世界平

庸、琐屑、灰暗的一面,用思想之光以及美学精神烛照它所面对的世界,竭力显示“世界”的真实。(适当举例)

第二,俗文学对现实“世界”持超越的态度,试图用世俗化的理想来弥补人生的缺憾。从这个意义上讲,俗文学似乎是一种富于理想的文学,有着于浪漫主义文学相近的品格,所不同的是它更符合普通人的善良本性和愿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既不与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充分相等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充

满梦魇、满足人们白日梦需要的“世界”,是成年 人的童话世界。(适当举例)

(2)在文学作用于“世界”的问题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追求不同。

高雅文学是为了揭示世界的真实面目,发掘人类灵魂深处的思想,所以它不屈从于读者的愿望,也不妥协于公众的传统道德。在高雅文学中既有欢乐也有血泪,既有玫瑰也有罂粟,所有的丑和美善与恶都掺杂在一起,需要读者用心去领悟。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而通俗文学则意不在此。 通俗文学是一种娱乐性、消遣作用的文学作品,满足读者“娱心”的需要是俗文学作家的审美追求。它符合广大读者的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散过剩精力、导泄郁闷情绪。虽然它也有一定的思想性与教育性,但它依据的常常是一种已被普遍接受的既有观念,重在追求情节人物的新奇。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它的通俗性、传奇性、娱乐性已成为消费的生长点。

4、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形象的区别,并分析造成二者不同的原因。

答:凡是能够把主体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作家用语言作为媒介或材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传达审美意识和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媒介或桥梁。

造型艺术的形象主要是指视觉形象,是用线条、色彩、体积等媒介塑造出来的,如绘画、雕塑,它具有视觉性、直观性、清晰性、明确性等特点。造型艺术的形象是一种感官形象,经常要受到时空的限制。 作为文学的表现形态,文学形象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形象,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种类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与审美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审美和语言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性质与特点。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语言是人们用来传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符号,而不是某个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所以阅读文学作品与观赏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形象不同,造型艺术的形象具有实体性,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接受者通过视觉或触觉即可感知它们。在形象的表现形态上,在形象作用于接受者的方式上,造型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而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不可能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接受者必须在了解语言的前提下,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才有可能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但是对不识字的儿童和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只能看见印在白纸上的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因而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可言。倘若诗中所写的景色被拍成照片或影视,被画成图画,情况就不同了。所以,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只能通过想象间接地存在;间接性是文学形象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5、批评家除了应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外,为什么还应该具有严谨的学术素质?

答: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除了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以外,严谨的学术素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文学批评也是一门科学,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好恶或者意气违背作品的实际情况去妄评。“捧杀”和“棒杀”都不符合促进创作、引导接受的批评能够原则。因此,作为一名真正的批评家,除了不断加强自己的艺术素养以外,更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全面的公开态度,艺术民主的平等态度。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

1.叙事观点:所谓叙事观点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样的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叙事观点又称视点,或视角、叙述角、聚焦型,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

2.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秉性天赋、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造,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3.潜台词:潜台词是指人物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即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而作者寓于语言之中观众根据剧中特定情境和台词可以心会意通的间接语言。

4.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二、填空。

请写出以下理论著作或论文的作者 1.《小说面面观》 ——福斯特 2.《文心雕龙》 ——刘勰 3.《文献》 ——

4.《人间词话》——王国维 5.《艺术哲学》——丹纳

三、请写出以下作者在文学理论或美学方面的一部(篇)代表作 1、亚里斯多德——《诗学》 2、黑格尔——《美学》

3、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4、白居易—— 《与元九书》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四、请分析和评价下面的理论见解,并解释文中的“意”。

王夫之说: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诗绝句,而诗遂亡。如以意,则直须选《易》陈《书》,无待诗也。

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诗是依靠审美意象而不是仅仅依赖“意”存在的。如果诗只为言“志”表“意”存在,那不如直接去读哲学和文告,即所谓的“赞《易》陈《书》”。在这里,王夫之明确地把“诗”和“志”、“情”、“意”加以区别。他认为,“诗言志”,“诗缘情”,但是“志”、“情”、“意”并不等于诗。作为语言的艺术,诗必须通过语言营构的审美意象来表现,“志”、“情”、“意”在米取得“象”之前只能是一种心理意象。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王夫之非常重视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象”对“意”显现的重要性。话中的“意”,指的是意象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心绪、意愿等精神性的对象。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说文学是思想性最强、理性色彩最浓的一种艺术?

答:因为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与其他艺术相比,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合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例如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既无形体又难说清的愁思形象化了,写出国破家亡之愁的沉甸甸的分量和无穷无尽的延绵。直接表现人类的心理生活几乎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专利”,除此之外能够涉足这个领域的似乎只有音乐。不过,由于音乐语言更为抽象和概括,它对情感情绪的表现往往比较模糊、宽泛,更难像文学那样,给情感注入一定的理性内涵。

另一方面,文学又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似乎占有两种传达信息的媒介或手段,它既能够使思想感情的表现保持着感性的生动和细腻,又可以直接发挥语言作为概念的功能,表现理性化的思想。后一种方式虽说只能作为形象表现的补充极为有限地使用,不过即使如此它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对思想感情的表现力,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他艺术因形象的直观性和表现媒介的单一性所造成的局限。所以说,文学是思想性最强、理性色彩最浓的一种艺术。 2、典型化与类型化有什么区别?

答:“典型性”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典型人物既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又有其多样丰富的性格,因而比特殊、具体、个别有着更深厚的蕴含。其整体个性不是共性与个性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个性消融于共性之

中,而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与代表性在个性与独特性之中显露出来。(在个别中显出一般) “类型化”是以寻求某一类事物的共性来调解个别与普通的矛盾,试图超过个别的局限,追求某种普遍性。其将个别抽象为普遍,所以这类形象表现的其实是同类人的共性而不是共性在个性中的特殊表现,以至使形象仅仅成为一种符号、图式或概念。(探索个别以求一般) 3、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杂文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杂文是文学和政论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文学体裁,是将政论性与文学性熔于一炉的短小精悍、泼辣犀利、常取讽刺、多着议论的文艺性社会论文。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政论性和文学性(或形象性)的有机结合。杂文有着鲜明的政论性。它以快捷的速度及时地反映和评论各种社会事件,并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然而,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杂文富于文学性,其政论色彩是通过文学的形象性表现出来。杂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锢弊常取类型”。它虽然写的是“一鼻,一嘴,一毛”,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

第二,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美的精神享受。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

第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合情理之处。讽刺,是以含蓄的语言或夸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精练、别致、明快、含蓄、隽永,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此外,杂文还有一个特征:短小精悍。 六、论述题(文艺学专业外考生做)

1、举例论述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答:文学流派的出现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各具不同的意义。

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产物的文学流派,除用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之外,还可以促进代表先进阶级和先进政治主张的文学流派的发展,催生新的文学的产生,如“文学研究会”与“新月派”的论争。

以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的文学流派,其出现有利于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宽文学的视野,推动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文学流派,其出现有利于多种风格的竞争共存,让各个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创作出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使文学的百花园呈现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局面,满足读者多样的审美需求。

(丹纳: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它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 2、举例论述批评方法和文学观念的关系。

答:首先,应该肯定,文学观念对批评方法具有制约性。一定的批评方法是评论家根据自己对文学本质规律的认识创立的,是为确定和证明其文学观念服务的。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就有与之相对应的批评方法。同时,方法又是由人来掌握和运用的,评论家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把这种方法置于何种地位,他怎样运用这种或那种方法,都比如会受到他所掌握和认同的文学观念的支配。不是批评方法决定文学观念,而是文学观念决定批评方法。

其次,也要看到,批评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方法不能代替观念,观念也不能代替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文学观念相同或相近的评论家可以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文学观念相异或对立的评论家也可以选用想感到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本身也是有层次、有差别的。其中有些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念性,也即直接受制于对文学的根本性质的看法,如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就规定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文学,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就规定了从读者反应的角度考察文学。有些方法带有较强的内在性或技巧性,也即只涉及文学作品内部的构成要素或艺术手法、艺术技巧,如叙事学的方法、文体学的方法;有些方法则带有较强的技术性,也即多半只关涉具体的技术操作,如作品文字的校勘方法、词语统计的方法;有些批评方法的视角比较广,确定的批评范围比较大,涉及的因素比较多;有些批评方法的视角比较狭,确定的批评范围比较小,涉及

搜索更多关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真题参考答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积累,没有亲身体验,就很难作出准确真实的评价,也就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寥寥几句却引千古感慨,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抱负是分不开的。 其次,能动性是指作家的创作以及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作家的能动选择接受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可以主动地去选择、接受生活对象,任何生活对象,也只有在进入作家主体意识后才有文学意义,例如中国古代诗人同是写月亮,就有成百上千的意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 综上所述,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作家既要受到一定生活对象的限制,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感体验 感性直观在作品中出纳改造出全新的形象。 论述题(文艺学专业做)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