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建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
区,以森林生态景观体系为主;西峡站至荆门站路段地处平原低丘区,以农田生态景观体系为主;受人工造林、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影响,沿线生态环境呈明显次生特点和人工特点。沿线生态景观格局虽自然成分比重较高,但对人的依赖程度较强,仍具有较强的人工属性,随着人类环保措施的实施和生态体系的自然演替,整体景观结构基本和谐,景观单元内的各类景观要素比较齐全。
2. 声环境
本工程贯通方案沿线共有258处声环境保护目标,其中学校、幼儿园、医院、福利院等特殊敏感点17处,集中居民住宅241处。
本工程两侧60处敏感点受既有铁路影响,部分敏感点昼、夜噪声等效声级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它198处敏感点主要受社会生活噪声影响。
(1)既有铁路区段
①距既有铁路外轨中心线30m
距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处昼、夜噪声等效声级分别为63.8~66.4dBA、62.5~65.3dBA,昼间、夜间噪声等效声级满足GB1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昼间70dBA标准,夜间70dBA标准要求。
②居民住宅
既有铁路两侧4类区内各测点昼、夜噪声等效声级分别为59.4~65.8dBA、57.7~64.8dBA,昼间满足GB3096-2008中4类昼间70dBA标准,45处测点夜间超过GB3096-2008中4类夜间55dBA标准2.7~9.8dBA。
既有铁路两侧2类区内各测点昼、夜噪声等效声级分别为53.7~62.4BA、49.0~61.0dBA,19处测点昼间超过GB3096-2008中2类区昼间60dBA标准0.1~2.4dBA,131处测点夜间超过GB3096-2008中2类区夜间50dBA标准0.4~1.1dBA。
③.学校特殊敏感点
沿线5处学校、医院、敬老院等特殊敏感点,共布点8个。监测表明,现状监测值昼间57.4~59.1dBA,夜间55.6~56.9dBA,昼间达标,5处测点夜间超过50dBA标准5.6~6.9dBA。
(2)新线区段 ①居民住宅
对新线区段内居民住宅的监测表明, 2类区内现状监测值昼间49.2~66.4dBA,夜间39.0~57.6dBA,昼间15个测点超60dBA标准2.2~6.4dBA,夜间15个测点超50dBA标准2.5~7.6dBA。各类区域内敏感点超标主要是由敏感点附近的公路交通噪声造成的。
②学校、医院等特殊敏感点
对沿线10处学校特殊敏感点的监测表明,现状监测值昼间51.0~51.6dBA,夜间43.8~52.8dBA,昼间4个测点超60dBA标准1.1~1.6dBA,夜间4个测点超50dBA标准2.0~2.8dBA。
3. 振动环境
本工程沿线共有192处环境振动保护目标,其中学校4处,其他均为居民住宅,结构均为Ⅱ、Ⅲ类建筑;部分敏感点受邻近既有铁路影响,振级相对较高;其余各敏感点主要振动源为社会生活产生的振动,现状振级较低。
27处敏感点受既有铁路影响,部分敏感点昼、夜振级较高,其它165处敏感点主要受社会生活振动影响。
(1)受既有铁路影响的敏感点
测点受既有铁路影响的,现状振级VLzmax均值昼间71.0 dB~81.3dB,夜间71.2 dB~81.3dB,测点30m以外昼间、夜间满足GB10070-88中“铁路干线两侧”80dB标准,两处30m内测点昼、夜均超标1.0 dB~1.3dB。
(2)其他敏感点
现状无明显振源,主要为人为活动影响,现状振级VLZ10值为昼间49.0~52.8dB 、夜间48.0~50dB,满足参照执行的《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昼间75dB,夜间72dB的要求。
4. 地表水环境
本工程经过河南省、湖北省两个行政区,线路跨越黄河支流及长江支流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较大的一级支流有洛河,其他宏龙涧河(窄口水库)、好阳河等为二级支流;长江流域较大的一级支流有汉江流域,其他二级、三级支流包括老灌河、琪河、湍河等。
沿线经过水体的水环境功能分别按《河南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湖北省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及《关于划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工作
的通知》(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等规定执行。
工程沿线主要经过的卫家磨水库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之Ⅱ、Ⅲ类标准(一级执行Ⅱ类、二级执行Ⅲ类)、洛河西子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故县水库)执行Ⅲ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淅川段执行Ⅲ类、邓州张沟水库及引丹灌区南北干渠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执行Ⅱ类,汉江执行Ⅱ类。
5. 地下水环境
(1)地下水源开发利用情况
工程所经过市、县地表水资源丰富,饮用水水源主要为地表水体(河流、水库),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湖北省内未划定地下水源地,线路不涉及河南省三门峡市、洛阳市、南阳市划分的地下水水源地。
(2)地下水水质
根据工程岩土勘察阶段地下水监测数据,沿线地下水基本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水质标准。
6. 电磁环境
本工程全线评价范围内共有电视收看敏感点167处,涉及1422户居民。根据现场调查,本工程线路较长,沿线经过地市级城区较少,多数县城不设电视信号发射台或差转台,因此无线电视信号发射源很少;另外,沿线多为山区,不利于无线电波的传播,无线电视信号覆盖范围很小,因此沿线居民多通过有线电视网或卫星天线收看电视节目,但仍有一部分比例的用户采用普通天线收看电视,其比例约占沿线居民的20%~40%,收看频道多在2~4个之间,电视画面质量较差。
7.大气环境
根据《2011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及《2011年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本线沿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及修改单之二级标准要求。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1)生态环境
① 线路外侧轨道用地界向外300m以内区域; ② 施工便道中心线两侧各100m以内区域;
③ 取土场、弃土(碴)场及临时用地界外100m内区域; ④ 跨河桥梁桥位上游500m、下游1000m河段;
在满足上述评价范围的条件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地段的评价范围可适当扩大到对生态完整性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
(2)声环境
铁路外轨中心线两侧各200m以内区域;施工期各施工区域场界。 (3)振动环境
线路外轨中心线两侧60m以内区域;施工期各施工区域场界。 (4)地表水环境
评价范围为工程设计范围内的车站、机务段等水污染源,对线路跨越的水体上溯下扩至最近的环境敏感点。运营期重点评价车站、机务段等污水排放的影响,施工期重点评价跨河桥梁对水体的影响。
(5)地下水环境
铁路隧道工程建设、运营阶段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 (6)电磁环境
电视受影响评价范围为距线路外轨中心线各50m以内;牵引变电所工频电磁场影响评价范围为距变电所围墙外50m;GSMR基站评价范围为以天线为中心半径50m内区域。
(7)环境空气
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气象特征、工程特点,结合本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及《导则》的有关规定,确定本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以站内燃煤锅炉排气筒为中心,半径为2.5km的区域。
(8)固体废物评价范围
工程沿线各站旅客列车垃圾集中排放点。施工期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一)污染源分析及对生态影响的途径、方式和范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