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1:30:51

说,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混沌的整体的表象(思维把握表象,重复式的实践)—感性的具体(概念围绕表象旋转,处于概念名词阶段);形成片面的抽象思维规定(思想蒸发表象,改良式的实践)—理性抽象(至少联想、想象,表现为逻辑范畴);达到“许多规定综合”和“多样性统一”—理性具体(思想创造表象,创造性的实践,逻辑范畴的运动)。

只有思想蒸发表象,才能进行改良的实践活动。只有思维创造了表象,才能进入到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们往往通过学习掌握了思维的片面,很难达到思维创造表象。

4、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思维蕴含着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暂时性与终极性)

理性思维的自身的矛盾性。恩格斯说:“思维的每次现实和个别的实现都是有限的、非至上的;按照思维的本性、思维的可能、思维的终极目的来说,思维又是无限的、至上的。”我们在经验水平上,把对象把握为确定的存在,而在反思的层面,我们把对象把握为非确定性存在。歌德说:“人们只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思维就是在确定和非确定性、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中把握对象。形成了人类思维的两种逻辑: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人类永远寻求一种绝对性的东西。恩格斯说:常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其余都是鬼话。”黑格尔说:“人要达到全体的自由,但是全体的自由要诉诸各个环节的必然性。”人类任何的认识都是一种偏见。但是另一个方面,正如解释学的一个命题所说的“合法的偏见”。

大学生往往“相对”看成是绝对的相对,理论和实践中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行为中的无政府主义,不承认相对中的绝对。在你自己时代的认识水平上,这种合法的偏见,就是你这个时代的合法的认识,它具有绝对性。而在历史的展开意义上,它只不过是一种合法的偏见,因此,它又是一种相对性。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同样构成了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无限是理论思维把握的一种矛盾的产物,在人的思维与经验的矛盾中,思维必然超越经验的有限性,而达到思维把握的无限性。黑格尔说:认识的“无限不是有限的叠加,而是有限的本身是真正的无限。无限是过程的无限。”它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不同水平的斗争,两者主要的分歧是:经验和理性何者为知识的源泉和准则。

5、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经验、超验、先验、体验) 经验分裂的自我意识:经验与超验(古代);经验与先验(近代);经验与体验(现代);在与在者(本体与变体)。休谟意识到经验自身内在的矛盾:对人所显现的全部的存在,都是人的经验的存在,而人要断言经验外的存在,必然要诉诸于经验的存在,而经验在回答经验外的存在的时候,经验本身沉默了。没有对理论上经验分裂的反思,无法理解本体论(现时讨论的物质本体论、自然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

人类的任何经验都成立于感性和理性的矛盾之中。列宁说,从经验这个概念出发,既能是唯心主义的,也能是唯物主义。康德之前是经验与超验的关系,康德引申的是经验与先验的问题,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反叛引进的是经验与体验(语言、生存论的转向)问题。

人们把普遍的必然性当成一个纯粹“在”的本体,把表象把握到经验的存在作为变体的“在者”。在是一个无规定的存在,在者是一个有规定性的存在—定在。康德提出先于经验的存在何以可能,先验是怎样的存在,提出经验与先验关系,不是描述认识的过程,而是认识的可能。现代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逐渐融合,解释论、生存论转向(经验与体验矛盾)。现在哲学界讨论,中西哲学的融合。

五、小我与大我的关系问题

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表现在主客当中的主体的自身的矛盾,就是“小我”和“大我”的矛盾。

5

1、我的自我意识

我的自我内在的矛盾的分析,我不仅是作为“个体的我自己”,我还是指“我们人类”。小我和大我是我的生存的两种存在方式。大我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诸如家庭、集体、阶层、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因此又构成多层次的小我和大我的复杂关系:个体性与普遍性,独立性与依附性,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价值认同与价值规范等矛盾。正是这种多层次复杂关系,构成了人的丰富的社会性内涵。

人们在把握对象世界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作为小我和大我对立统一构成主客体关系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不简单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它蕴含着真善美的全部矛盾。只要作为人去认识世界,“我”既是作为“小我”,又是作为“大我”去认识世界的(人类文化);从实践活动方面看,人同世界的发生关系,每个人既是作为“小我”,又是作为“大我”同世界发生关系。

小我和大我中最普遍的矛盾就是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矛盾。在人类历史当中,有两种最基本的人类存在状态:一个是没有选择的标准的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人类2000多年来,就是以普遍性阉割了、取消了、淹没了个体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就是要消解普遍性对个体性的压抑。马克思说,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分不开的。另一种是没有标准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当我们用个体去消解、取代、拒斥普遍性的时候,又陷入了“没有标准选择的焦虑”。

2、我与社会(同时态)

小我和大我的矛盾现时的展开为同时态结构关系和历时态的发展关系。我与历史(历时态)的发展关系中去理解。

我与社会,表现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一种被称为互主体关系(或者主体际关系),另一种是互主客体关系;它表现第一层次的为三种基本关系:血缘关系(生命存在,如亲戚)、地缘关系(时空的存在,如邻里)、职缘关系(作为生产方式的存在,如同事)。形成了三种组织关系: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职缘共同体(单位、行业团体)。第二层次就是把全部社会关系概括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这三种社会关系是互动的。非市场经济是这三种关系领域的合一;而市场经济是这三种关系的分离。第三个层次,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一般分析阶级和国家,不分析家庭、单位、阶层、阶级、民族、国家、人类。

3、我与历史(历时态)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意味着人是历史性的存在。没有人的历史性,构不成人的真正社会性。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而已。作为人类的历史,构成历史主体的我,人既是历史的经常结果,也是历史的经常前提。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结果,人存在的三种方式:1、自然经济: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依附性的存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2、市场经济:经济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的工具理性的思维取向、政治生活的民主法治的政治取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丧失自己。3、以产品经济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4、我的独立性与依附性

由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矛盾构成了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人作为生命的个体,都必须具有它的独立性;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必然具有一定的依附性。这些矛盾构成了个人的价值认同和社会的价值规范,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价值理想等一系列矛盾。

在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中,第一,伦理道德问题,没有伦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得不到规范,没有道德,小我和大我得不到一种自我认同。(伦理是一个规范问题、道德是一个自我认同的问题)。第二,法律规范,同样是协调小我和大我的关系;第三,政治制度。上述三

6

个问题,都必须承诺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理想。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是一种依附性的存在。其表现为:缺乏自主性、缺乏自为性、缺乏自律性。这三性表现的是一种从众主义,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从众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是把集体看作是外部的、异己的力量。两者的区别在于:个人主义是以某种公开的、显著的甚至是极端的形式去损害集体利益而获得个人利益,而从众主义是以某种隐蔽的、曲折的甚至是屈从的形式去获得个人利益。

5、“我到底要什么”与“我们到底要什么”

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的矛盾就是我到底要什么与我们到底要什么的矛盾。“价值取向”则是基于个体的价值要求,对社会价值要求的认同或拒斥基本态度。“价值导向”,就是以社会的名义提出的价值要求,又以社会的名义引导每个个体认同这种价值要求。社会的价值导向,总是形成于具有普遍性的个体的价值取向,因而才有可能反过来去引导个体的价值认同;同样,个体的价值取向,总是蕴含着某种社会的价值要求,因而才有可能去认同社会的价值导向。这种“导向”和“取向”的矛盾关系,是在动态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是既定的、僵死的关系。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每一个个人都存在着一种“历史视野”和“个人视野”之间的张力。

但是价值导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在总体上规范个人的价值取向。个人价值的取向的困惑,总是根源于社会价值坐标的震荡。现在有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正在引起人们的困惑与忧虑。它具有不可逃避性的社会内涵。要解决“我到底要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解决“我们到底要什么”的问题。

六、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理想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活动方式。人是一个超越性、创造性的存在,它就是一种理想性的存在。人要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创造理想的世界和理想的人生,因此,人是一个理想的存在。

首先,实践性的超越。这种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就是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的关系,它构成了世界本身的二重化(自然世界、自在世界),人本身的二重性,以及作为人的发展进程的历史的二象性。人的全部实践活动,把人的目的性要求变成现实性,把人的头脑中的客观图画现实化的过程。人既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质存在,又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精神性存在。同时,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人的二重性的过程,构成了历史的二象性。历史给我们提供的条件,构成我们每个人的现实存在,所以我们永远是一种历史的结果和产物。我们又在改变历史中接受历史,所以我们永远是历史的前提。人既要服从历史的规律,又创造自己历史。

人都是按照历史文化所给予我们的知识所蕴涵的逻辑进行思想和从事活动的。但另一方面,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存在,人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设定的、承诺的那种逻辑,从而达到一种逻辑自身的跃迁和升华。

第二,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实践的超越性,又直接体现了人类精神活动的超越性。人类精神活动的超越:超越经验对象的表象(世界图景),超越形象的想象,超越表象的思想(概念系统),超越知识的智力(驾驭、重组知识)和超越逻辑的智慧。21世纪又给我们一种直观的、直觉的、体验的逻辑。人永远用有限生命去创造无限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文化活动的超越性。实践性的活动的超越性和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实现为、展现为文化活动的超越性,也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给人类构成的是一个文化的世界,它使人类的理想获得了真正的现实性。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常识(经验)、神话(自然世界的超越)、宗教(世俗世界的超越)、艺术(无情世界的超越)、伦理(个体世界的超越)、科学(经验世界的超越)、哲学。人类实践活动是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多种方式为中介而实现。人类实践活动是人类的文化活动。历史原始早期把握世界方式是神话、幻化方式把握世界,它把宇宙

7

世界性质意义赋予了人的世界性质,反之,它把人的世界赋予了宇宙世界的性质。宗教是对世俗世界的超越,区别于世俗世界的此岸世界,而是一个神圣的彼岸世界。马克思说,宗教就是没有获得自我,或者再度丧失了自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人给自己创造的神圣形象,来获得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把人对象化。尼采说:上帝被杀死了,一切皆有可能。艺术世界不是世界是究竟怎么样的知识世界,也不是关于人究竟应当是怎样的价值世界,而是我们感觉更强烈、生命更富色彩的审美世界。从艺术中获得感情的明朗化、对象化,我们感受生命自身的存在。伦理是规范人际关系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科学是人类智力最高的成就,它以概念系统给我们构成关于世界本质性的、必然性的、规律性的图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超验世界。科学的精神是一种真正的人类精神。哲学世界不是在常识意义上理解世界,而是在反思的基础上构成的世界。

第四,生活境界的超越性

两个方面需要探讨:人的需要层次和人生境界 第五,价值追求的超越性

美国学者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资本主义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他有什么,而不是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金钱变成了资本主义的伟大上帝,而一切其他的价值,不论道德的和精神的,都沦落为替他服务的东西。马克思把人类奋斗的最高理想定位为人类自身的解放,即以每个人自身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把人从一切“非人”的或“异化”、“物化”的境遇中解放出来的价值理想的承诺。

以下七、八为孙正聿《哲学修养》中补充内容。 七、标准与选择 1、生活的依据

人的存在是创造意义的生活活动,人的世界是有意义的生活世界。那么,“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标准是什么?面对各种标准,人们如何选择?这就是选择与标准的矛盾。

人类的全部生活活动的指向与价值,在于使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把世界变为对于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也就是实现人的自我发展的有意义的世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所悬设的、承诺的“意义”的标准,与个人对这个标准的选择与认同,总是处于矛盾之中。特别是在世界发生时代性的变革当中,总是造成时代性的“意义危机”。这种危机,既会激发“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的新的期待和追求,也会引发“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的新的困惑和迷茫,新的矛盾与冲突。它会表现为:“没有选择的标准的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和“没有标准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的矛盾。

2、从层级到顺序

哲学对人类存在的关切,可以划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化“层级”性的关切,也就是“深层”文化的基础性来规范人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从而将深层文化作为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另一种是文化“顺序”的关切,也就是把重要的选择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来规范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3、当代社会思潮中的标准和选择 市场经济的文化特征,在于它是以文化的商品化为基础的泛审美形象的全面增值。广告形象、时装模特、明星效应、通俗作品日益成为文化的主体。这种商品化的文化又以工业化的方式而得以最广泛的生产和推售,并通过各种各样的现代媒体得以极为迅速的扩散和传播。“接受主体”已经成为这种商业化的文化的“被动客体”。市场经济文化已经成为平面化的大众化、媚俗的商业化、控制的商业化和宣泄的世俗化的统一。现代人的选择又陷入现代社会所构成的模式化的标准的困惑之中。

现代人的困惑,是寻求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市场经济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人与自

8

搜索更多关于: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说,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混沌的整体的表象(思维把握表象,重复式的实践)—感性的具体(概念围绕表象旋转,处于概念名词阶段);形成片面的抽象思维规定(思想蒸发表象,改良式的实践)—理性抽象(至少联想、想象,表现为逻辑范畴);达到“许多规定综合”和“多样性统一”—理性具体(思想创造表象,创造性的实践,逻辑范畴的运动)。 只有思想蒸发表象,才能进行改良的实践活动。只有思维创造了表象,才能进入到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们往往通过学习掌握了思维的片面,很难达到思维创造表象。 4、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思维蕴含着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暂时性与终极性) 理性思维的自身的矛盾性。恩格斯说:“思维的每次现实和个别的实现都是有限的、非至上的;按照思维的本性、思维的可能、思维的终极目的来说,思维又是无限的、至上的。”我们在经验水平上,把对象把握为确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