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可编辑)
***********************
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廖涵1998用服务贸易差额标准评价国际竞争力,从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现象得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的结论。黎洁和赵西萍借鉴迈克尔?波特的理论,提出了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对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程大中2000通过对中国和美国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服务业就业的出口收入效应(EE值),论证了服务业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的关系。康承东2001通过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市场的排序和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行业结构其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杨颖2001借助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对我国服务贸易业总体及经选择的几个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张晓莉2002利用贸易比较优势指数(T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对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王萍(2004)通过服务贸易总量、服务贸易差额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与其他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结构进行了比较。张蕴如(2004)对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王绍媛(2005),基于进出口数据对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指标、服务市场占有率指标、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服务贸易显示性优势指数进行了分析。周蕾、朱开明(2005)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六个指标,其一是反映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标;其二是反映进出口(贸易盈余)方面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其三是反映出口所占比例方面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其四是反映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服务业就业的出口效应指数,应该说这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服务贸易评价指标体系。
(2)有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研究
···············
***********************
我国学者对服务贸易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服务业的开放上,基本认同服务业发展和贸易自由化对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他们都强调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紧迫性。相对而言,我国学者更关注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他们分别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和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其中有一部分学者关注人力资本在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定量分析。但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基础理论是采用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竞争优势理论尚存有一定的争议。关于如何把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于服务贸易领域。虽然部分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尚未形成明确思路。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逐渐关注服务贸易及其竞争力,主要从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现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以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服务贸易适用性等方面展开研究。以下分别进行综述。
杨圣明(1999)划分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 即以第三产业服务业 的开放为主, 辅之以第一、二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开放。盛斌(2002)根据中国入世协议书和相关附件, 对服务贸易总体及分部门的具体承诺包括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 做出了数量化的评估与分析, 并结合WTO 其他成员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国别比较研究。鲁茉莉、余华川(2004)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通过对1998-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系数的计算,认为在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为主转向技术密集性服务为主的背景下, 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在总体上和结构上都不理想,提出要按照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
···············
***********************
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长远改善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郑吉昌(2002、2004)分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下中国服务业的挑战和机遇,认为尽管理论证明服务贸易自由化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发展中国家能否从中获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政策,并提出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及市场准入问题的思考。
程大中(2000)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一国服务业就业的增加可以带动服务出口收入增长, 但随着服务业增长方式由就业增加驱动型向知识、技术投入驱动型的转变, 服务业就业的出口收入效应将越来越弱。他认为关于服务贸易出口, 中国一方面要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出口, 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加以适当保护, 促使其尽快发展并渐进地对外开放。同时, 有选择地输入一些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 发挥示范效应, 带动服务业中的薄弱部门, 尽快缩小差距。程大中(2003)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状况与“入世”承诺减让水平做了定量分析,认为无论是在“51个经济体模型”还是在“12个经济体模型”的框架下,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均处于很弱的竞争地位,只是在通信服务、旅游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的显性比较优势。王小平(2004)、李晓钟、张小蒂(2004)、蔡茂森、谭荣(2005)等人也持相似的观点。
韩军2001 分析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阐述了人力资本在一国经济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状况,他认为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我国应当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产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奠
···············
***********************
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周杰、李梅娟2005 和张燕、王刚义2005在各自的分析中也同样认为,人力资本是比较优势中的关键因素。谢康、马晓威、黄林军(2005)建立一个封闭经济下的收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影响各国服务价格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初始资本量、劳动力数量、投资率、知识水平以及对外开放度等因素导致发展中国家服务价格比发达国家低。他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价格优势,有选择地发展本国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
李怀政(2002、2003)结合我国高等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对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性国际比较,认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国家竞争优势不强。并通过运用波特国际优势理论分析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相关因素,提出构筑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聂泳祥2003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践为样本,根据主要服务行业贸易差额,投入产出表计算所得的最初投入结构,以及产业组织结构,运用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计量分析,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制度转轨时期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比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有更强的解释力。夏晴(2003)、沈明其(2004)从各自的分析中都提出要促进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向动态竞争优势转化。
(3)有关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回顾国内学者关于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展开。在定性分析方面,一些学者详细剖析了服务贸易对一国经济多方面影响,主要有王建(1999)、熊春兰(2000)、龚锋(2003)、程大中(2004)、苗秀杰(2005)等;在定量分析方面,危旭芳、郑志国(2004)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中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进出口额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服务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孙茂辉(2005)实证研究了服务贸易与澳门经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