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五文言文阅读精练十五三大翻译得
。 。 。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三、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提举京畿学事。也先犯京师,意欲厚索礼币,恭遣朔方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越五月,母丧归,比其去,王翱以诗赠之。
(节选自《明史·崔恭传》,有删改)
(1)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朝廷决议在临清建造城池,发布告征召充劳役的人,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百姓食用不足,请求朝廷等到秋收后再征。
(2)侍读尹直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的同乡,怕因此获罪(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用崔恭代替了李秉。
解析 得分点:(1)状语后置句,“城”“檄”“方”“俟”。(2)判断句式,“以”“乡人”“得罪”。 参考译文
崔恭,字克让,是广宗人。正统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以户部主事的官职,提举京畿学事。也先侵犯京师,想要索要丰厚的礼物。崔恭派北方几千民兵支援京师。朝廷决议在临清建造城池,发布告征召充劳役的人,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百姓食田不足,请求朝廷等到秋收后再征。崔恭在莱州府六年,莱州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杨震。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官。商辂想用姚夔,彭时想用王概,但是做言官的北方人都说实际上是彭时赶跑了李秉,在朝廷上大吵大闹。彭时推说有病不出来,侍读尹直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的同乡,怕因此获罪(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用崔恭代替了李秉。过了五个月,崔恭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等他离开的时候,王翱写诗赠予他。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刘秉忠,字仲晦。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采”“参”“条”,定语后置句式,大意对)
(2)他闲暇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所甄别选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燕闲”“顾问”“器使”“甄拔”,大意对) 参考译文
刘秉忠,字仲晦。中统元年,元世祖即位,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修养百姓的好方法,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世祖于是下发诏令建立元,建立中书省、宣抚司。于是朝廷的旧臣、山林的隐逸之士,都被录用,人才济济,粲然一新。
刘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大小,凡是有关于国家的大事,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的皇上没有不听的,皇帝对他越来越宠爱信任。他闲暇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所甄别选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六年四月,除礼部主事。初,宾尹(指汤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节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案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 (2)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解析 (1)得分点:“讼”“耻”,句意对。(2)“惟……是”“以”“出……于外”,句意对。 参考译文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六年四月,授官礼部主事。当初,汤宾尹在家居住时,曾经夺取秀才施天德的妻子为妾,施天德的妻子不屈从,自缢而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后来芮永缙又揭发梅振祚淫乱的罪状。御史熊廷弼素来和汤宾尹交好,判决的文书说这是施天德对付汤宾尹的老办法,打算借此洗雪汤宾尹以前的耻辱,用木杖打死了芮永缙。当时南北台谏正争论喧嚣,各有所袒护。孙振基等人上疏主张审核很是用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人反对这样,奏疏共几十封上呈。孙振基及众给事中御史又极力进言熊廷弼应当审问,斥责官应震等结党营私,此次与熊廷弼结党的人大为理屈。皇帝终于采纳了进言,下令熊廷弼解除职务。他的同党非常怨恨。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一)善于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在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能把特别明显的句式译出,但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识。 (二)临场翻译,关注“特殊句式”
1.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辅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
3
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2)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点拨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3.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4.最需要补充词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 (1)省略句的补充
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不像判断句、倒装句那样容易判断。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就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补出省略成分是文意通顺的关键。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