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 单项选择题 原理第二、三章
D. 稳中有降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18世界,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定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公路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 它属于上层建筑 C. 它可以提商管理效率 D.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1
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 A.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 社会形态上有机的统一整体 C. 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 社会形态是超历史的
11.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 发现阶级和阶级阶级斗争的存在 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原则
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扔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束
22
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们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 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 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 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 A. 古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23
三、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散居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发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的“钥匙”。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