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梅花魂》教学设计
《梅花魂》教学设计
文桥镇望城学校 杨爱文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写的,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好文章,内容生动感人,情真意切。课文讲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 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表露了这位华侨老人 的中国心。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能从句子中感受外祖父
的思乡之情,并了解“前后呼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中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外祖父的情感;理解梅花魂的“魂”的含义。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5、学生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几年的学习理解、分析课文,在阅读中通过 “听、说、读、写”等方法的运用,能够体会人物情感,品位人物高尚品格。 《梅花魂》这课学生在情感升华之处有一些难度,但现在毕竟是21世纪了,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很多,他们或能在课外书上读过或听别人介绍过或在电视 上见过爱国人士的感人事迹。因此,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小组讨论,再凭 借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文章内容的有机结合,相信学生会有柳暗花明的感受。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以教材 为依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开 展师生对话,积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以读为本、以读促解来达到学生质疑、 解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课堂。 三、教学设计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这节课是根据新课改精神设计的,紧扣一个“情”字展开。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送歌曲,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梅花魂》,同学们表现非凡,个个闯关成功。为了预祝这节课合作愉快、圆满成功,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故乡的云》。放完歌曲后,接着说“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歌中这样唱道,与我们学的《梅花魂》有什么关联呢?”
【设计意图:以歌曲造声势,营造思乡氛围,把学生自然地带入学习之中, 使学生乐于学,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二)、读“三哭”,领悟真情
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外祖父有没有哭呢?哭了几次?请同学们默读
课文,找出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并画出来。(共有三处:教读诗词时;无 法回国时;送别亲人时。)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默读找出外祖父哭了的语句,并归纳出“三哭”,而后逐一地探究“三哭”。新课标明确指出: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梅花魂》感情充沛,文辞优美,特别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很容易体会到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通过默读,细体会,诵读表感情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充分体现阅读课文的特点。】
1、一哭:教读诗词时
让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体会外祖父“一哭”时的情感。
课件出示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与学生共同分析理解,接着让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何在?外祖父哭了的原因?以及说一些思乡的诗词吗?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调取出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思想、情感,对 文本进行补充、拓展,然后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 2、二哭:无法回国时
“无法回国时”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通过教学外祖父爱梅、赞梅,解梅等, 从而引领学生体会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即精神。
课件出示4至10自然段的内容,配乐老师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课文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过渡: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是何物之上?(梅花)出示各种姿态的梅花图引导欣赏。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外祖父是怎样赞美梅花的?课件出示相关的语句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从读中理解句子。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代表着什么?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等等。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后读加深理解。明白梅花在此时此刻并非是简单的一种敢与寒冷作斗争,勇于战胜风欺雪压的植物了,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象征,是华夏子孙的“魂”。】
3、三哭:送别亲人时
学生读课文,深入体会外祖父借“我”之手把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祖国,让他也能“魂”归祖国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从哪个词感受到老人“哭”,了你如何理解外祖父把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这一举动?
【设计意图: 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体会外祖父的拳拳中国心。】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在教学之前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
在探究“三哭”之时,做了适当的课外延伸。如:教读诗词时,你平时积累了哪些游子思乡的诗词与同学们共享。进一步体会思念之情。
在讲“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的“她们”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你知道些谁?
(三)归整体,理清层次
让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以及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前后相互照应的写作手法,知道这样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的严谨,以便今后的习作之中可以灵活的运用。】
(四)重积累,延伸拓展
①是啊,老人是多么渴望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啊。不仅是老人,还有许多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都对祖国母亲同样的眷恋,课件出示《乡愁》自由读,再配乐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领会其中的情感与本文有何联系?
②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设想一下,当“我”和妈妈回到祖国以后 外祖父会怎样?写一个小片段。
③ 学生积累并吟诵熟知“思乡爱国”诗篇。 【设计意图:我让学生欣赏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引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源自丰富的阅读,更源自日积月累的练笔。】 四、板书设计
梅 花 魂 (精神) 一哭: 教念诗词 二哭: 无法回国 三哭: 送别亲人 爱
板书设计简而易懂,寥寥几字配上简笔画,紧扣文章的中心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让我们一看就明白梅花魂的“魂”即精神,表露了外祖父的爱国之心。
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但每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处处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