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大学 远程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学(4)
1、小说《人到中年》中陆文婷形象分析及其思想意蕴
《人到中年》在凄婉细腻的心态描写中,展示了陆文婷这一普通、平凡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当了18年眼科医生的陆文婷既非主治医生,也不是党员,无职无权,无名无位;一间陋室,两袖清风,家徒四壁,饱经忧患,但一直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作品还通过陆文婷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充分展示她作为妻子、母亲等角色的女性美。在事业、家庭两副重担下,最终心力交瘁,濒临绝境。陆文婷这个人物形象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物身上那高尚的品格和极其艰难的处境的强烈对照,在于她以温柔文静、谦抑克己的外观呈现出来的献身精神所具有的某种悲壮美。
小说通过主人公陆文婷形象的成功塑造,形象而尖锐地提出了中国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断裂”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隐患。 2、小说《人到中年》的艺术手法
小说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传统小说结构,采用多视角的手法,以陆文婷的现实病情为经,以其20多年的人生经历为纬,通过幻觉、回忆、联想,运用倒叙、补叙、追叙和插叙等手法,编织成一个纵横交错、穿插铺排的双重结构网络。
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活动为中心来布局情节,在陆文婷的意识流程之外,又交错了多种意识流程。主人公病中的幻觉和意念,以及丈夫、好友、同事、领导、病人等人的回想,将其工作、身世、学业、爱情、家庭生活等并不连贯的生活图景展示给读者,表现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传统现实主义善于通过真实细节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长处,另一方面又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经常采用的表现梦幻、潜意识的手法和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等手法。 3、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从《布礼》开始,王蒙大胆吸收“意识流”的表现形式,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表现主人公心灵变化的历程,突破了“小说者,故事也”的传统小说技法,量运用了拼贴的手法,文本中充满了情绪的跳跃,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联想、象征、内心独白)成为结构小说情节的主线。
②王蒙意识流小说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晦涩,在借鉴意识流让大量的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来处理时空等手法的同时,还糅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如白描、比兴、象征、主观感受,与杂文式的嬉笑怒骂、幽默讽刺,以及戏剧性冲突、巧合、悬念的运用,使他的“意识流”小说具有开放的品格,被评论家表述为“单一的杂多”。
③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意象明丽,文风飘逸清新,善于营造情绪、画面、旋律节奏,从艺术构思、文章气派到表现手法,都带有庄周式的浪漫主义色彩,行文间常出现辞赋、骈文、诗词句式,形成了自己杂取百家之长,感情充沛、幽默生动,富有色彩和旋律的语言风格。可以说,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造,因而被称为“东方化意识流”。 4、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这是他和很多作家最显著的区别。
②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小说从古朴敦厚的纯真社会寻觅儒家个体与社会和谐的人生理想,又从天人合一的意境中表现庄禅自由放达的人生。无论是《大淖记事》还是《受戒》,汪曾祺所塑造的主人公都具有善的本性,浸染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③小说散文化:汪曾祺小说兼具散文和诗的特征。其特征首先在于a、重氛围描写:其小说重在用气氛酿造人物,构成一种情调,以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感知方式捕捉和建构一种意绪和情思。b、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C、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在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让人感到清新自然的同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妙、绝、雅,令人觉得韵味悠长。
汪曾祺8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开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进入新时期之后,汪曾祺以他的小说实绩与废名、沈从文有了呼应,从而使一个中缀和断裂了若干年的风格流派又延续下来—汪曾祺之后就有了钟阿城、贾平凹等。汪曾祺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可谓深矣”。 5、莫言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①乡土立场与生命意识:类似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莫言的小说致力于营造他的“高密东北乡”,这片饱藏独特文化意蕴的“高粱地”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精神之源。在他的笔下,这片土地是苦难与快乐的奇特的混合物,艰难的生存条件混合着充满野性的顽强生存,表现出人性中永恒不灭的生命渴求,蕴含着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②超验的感觉主义:莫言是一位敏于感觉而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对感官经验大肆铺张,几乎成了莫言小说叙述风格的标志,常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等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这使他笔下的生活具有湿漉漉、毛茸茸的原生状,又富有超越常情的浪漫感。
③不修边幅的叙述语言:莫言小说的独特还表现在其独特的叙述语言上,一是语词的任意性搭配,大量的方言俚语、当代城市的流行熟语,诗词断句,以及生理学、心理学术语,混杂在一起,纷繁而又芜杂;二是色彩语词概念的大量出现,既有写实状物的红萝卜、红高粱,也有带有强烈主观随意性的绿的太阳,金黄的、蓝色的血等,这些超自然的色彩感觉形式,使莫言的小说世界色彩缤纷且带有奇幻效
29
果,有人将其比作西方晚期印象派的绘画。
6、马原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方法的实验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叙事方法上的实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三个若断若续的故事的非逻辑性套层组合。一个是穷布狩猎的故事,一个是陆高、姚亮的故事(以“天葬”为中心事件),一个是顿月、顿珠的故事。这三个故事几乎毫无关联,而在人物上则又有某些重合。这种结构方式实际上是对结构的颠覆,是对小说作为一种整体化、有序化虚构本质的颠覆;
第二,它的叙事视角随意转换。小说有时用限制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而有时又是全知性的第三人称,甚至还有第二人称叙事;即使是同样的第一人称,但所代表的发言主体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叙事者和统一的叙事视角,因而也没有统一的小说世界。
第三,叙事规则的自我破坏。小说叙事必须提供某种隐藏的假定性,使读者信以为真。但马原则故意暴露这种假定性,破坏读者进入叙事流程。例如,小说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姚亮”,但马原又随时提醒你“姚亮不一定确有其人”。小说似乎故意调戏读者,在破坏小说规则的同时也破坏我们对小说的阅读习惯。
第四,叙事方式的任意选择。叙事方式是受因果关系制约的,但是在马原的这部小说中,顺叙、插叙、倒叙多重交替使用,却并无固定的规则,也没有时间的连续。这事实上是对小说的固定时间观的有意破坏。
第五,体裁、样式的杂合。这部小说有时像情节小说,有时像民间传说,有时又像纪实小说,最后还加进了两首长诗。这种混合也是对小说规则的破坏,对某种定型的东西的有意嘲笑。
第23-24讲 1978-1989年间的戏剧 一、填空题
1、曙光;2、于无声处;3、沙叶新;4、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5、屋外有热流;6、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7、魔方;8、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9、狗儿爷涅槃;10、桑树坪纪事;11、沙叶新;12、陈毅市长;13、冰糖葫芦式;14、沙叶新;15、高行健;16、诺贝尔文学;17、绝对信号;18、车站;19、野人;20、高行健。 二、名词解释 1、《绝对信号》
首演于1982年的无场次话剧《绝对信号》是高行健的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该剧在形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三、简答题
1、新时期“探索剧”的主要艺术探索
第一,第四堵墙的突破,造成了台上台下更直接的思想与情感交流,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被突破。
第二,“三一律”的否定,引起了叙事时空和艺术感受上的大幅度跳跃。有些剧作在结构上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的流动体,情节变幻空灵。
第三,深层次心理的探讨,导致了舞台人物内心流动的形象化。 第四,摆脱传统结构模式,形成了新的多样化结构模式。 2、沙叶新剧作的主要特点
①坚执的社会责任感:沙叶新的创作,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总是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为时为事而作,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联系中,表现我们时代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②平民意识和“世俗性”倾向:不管是伟大领袖还是神人圣人,沙叶新总是能给读者和观众留下平易可感的印象。在他创作的戏剧世界里,读者或观众可用平视的眼光来洞察其中人物形象的言行、情感和思维方式,作者尽量以平等的态度和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
③喜剧化戏剧风格:沙叶新的剧作往往寓庄于谐,他似乎习惯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严肃而深刻的主题,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揭示包含着的荒诞性。
④重视戏剧的结构形式,在创作《寻找男子汉》时,他试图将传统和现代、现实和荒诞相结合。他的代表作《陈毅市长》中的“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更是别具特色。 3、《绝对信号》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①结构上以人物心理串连时空场景:剧作在舞台上就出现了现实、想象和回忆三个时空层次的叠化和交错,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还多次以夸张的形式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内心的话”,以人物的内心交流或心理交锋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②创新舞台语言:剧中大量运用了超现实的光影和音响,不仅有效对场景加以调整,而且更加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情绪。
③传统戏曲写意因素和现代派戏剧手法的兼收并蓄:布景简单灵活,人物行为存在明显假定性,强调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把观众引向人物的心灵深处等。 四、论述题
30
1、高行健戏剧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高行健是新时期争议最大的剧作家之一。他既是戏剧探索的实践者,同时也是新的戏剧理论的倡导者,从1982到1986年,他先后创作了9部探索戏剧。《绝对信号》是第一部,该剧率先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界限,《车站》则借鉴了《等待戈多》的叙事模式和荒诞剧的表现手法,《野人》中大量传统戏曲的原始形态的表现方式在剧作中复苏,融化为一部多主题剧。几乎每推出一部剧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
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他的剧作将歌舞、说唱、傀儡、影视、魔术、杂技、相声等多种形式融入戏剧演出之中,构成多主题、多层次、多声部的全新形式。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参考答案(下编) 第25-26讲 1989-2000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八、填空题
1、王晓明、文学和人文精神;2九十;3、散文;4、余华、苏童、刘恒;5、叶兆言、刘震云;6、王朔、王小波;7、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8、私人化;9、陈忠实、张炜、王安忆;10、三驾马车;11、现实主义的冲击波;12、断裂、韩东。 九、名词解释 1、“人文精神大讨论”
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十、简答题
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
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在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第27-28讲 1989-2000年间的诗歌和散文 一、填空题
1、新生代诗歌;2、朦胧诗;3、韩东、于坚;4、有关大雁塔;5、他们文学社;6、南京、他们;7、非非主义、莽汉主义;8、非非主义、四川;9、莽汉主义;10、韩东;11、莽汉主义;12、女人、黑夜的意识;13、黑色沙漠;14、独身女人的卧室;15、翟永明;16、于坚、0档案;17、于坚;18、尚义街六号;19、棕皮手记;20、对一只乌鸦的命名;21、、韩东、他们;22、有关大雁塔;23、诗到语言为止;24、学者散文;25、新学人散文;26、周涛、贾平凹;27、汪曾祺、夜行者梦语;28、王小波;29、张承志;30、文化苦旅;31、余秋雨。 二、名词解释 1、“新生代诗歌”
“新生代诗歌”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在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中开始写作,所以又有“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称谓;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他们构成了90年代诗坛的“第三代诗歌运动”。 2、“他们文学社”
“他们文学社”是 90年代最具代表性、并有当规模的新生代诗歌团体;1984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朱文等;1985至1995年共出过9期《他们》杂志;其诗作注重对诗歌本体的追求,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一
31
定的影响,也成为90年代富于代表性和争论性的诗歌论题。 3、“非非主义”
“非非主义”是1986年在四川组织发起的一个实验诗歌团体;代表人物周伦佑、蓝马等;相对于诗歌实践,“非非主义”的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将反抗文化传统的重点放在“语言”上,提倡包括“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三项内容的“创造还原”;并要求诗歌语言实行“非抽象化”、“非确定化”等“非非”处理。 4、“莽汉主义”
“莽汉主义”是80年代中期出现于四川的实验性诗歌团体;其成员有胡冬、李亚伟、马松等。他们受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诗人的影响,以颠覆消解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宗旨,在作品中表现出“反文化”的姿态。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十分随意地使用口语,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是“莽汉主义”解构性作品的主要特征。较著名的诗篇有胡冬的《我想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马松的《咖啡馆》、李亚伟的《中文系》。 5、《0档案》
《0档案》是于坚发表于1994年的一首长诗,这首诗模仿档案的文体和语式,是一次以诗体去戏拟档案体的奇特尝试,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被称为“当代最奇特的诗作”。
同年,著名先锋剧导演牟森将这首长诗搬上了实验戏剧舞台,在海外各艺术节巡演,引起轰动,为中国的先锋戏剧赢得了特殊的世界目光。 6、《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诗歌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诗歌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是一首表现了颠覆性创造力的立异标新之作;它的出现被视为一种新的创作范式的确立。 三、简答题
1、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的主题意蕴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是于坚发表于90年代初的一首长诗,1993年出版同名诗集。这首诗体现了于坚放弃一切已有的意义、象征、隐喻,力图回到词语本身的努力。诗人关注的不是乌鸦的意义而是乌鸦本身,而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洗涤一切先于语言存在的潜在的内容,还原出语言最初的形态。这首诗借一只乌鸦的命名,表达了一次词语还原的企图。 2、于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提出“使诗再次回到语言本身”的美学理想,恢复语言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敏感,主张让诗回到具体、细节、日常的生活中。 ②坚持用口语写诗,坚持关注当前的“日常生活”,对生存的现场发言,并贯彻个人对生活最为人性的理解。 ③有鲜明的节奏感,词语组合具备有力的强度,如同旋律急促的现代音乐。 3、韩东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韩东提出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代言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 ②拒绝崇高,崇尚感性和具体性,注重感觉和体验,主张回到日常生命的本来状态,保持对日常事物审美敏感。
③在语言上,拒绝隐喻,反对意象,主张用一种不事雕琢、不经文学演绎的口头语,来表达现实存在的个人内心情感和基本的世俗生活经验。
4、90年代散文繁荣的原因
①文学的边缘化中散文所具有的文体优势;
②散文成为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和情感存在方式的首选文体; ③散文最能适应出版的市场化和商业性;
④是散文的市民文化性使散文成为市民的主要文学消费品,散文充当了市民的“文化快餐”角色; ⑤文学的多元审美时代为散文作为自由体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学者散文”
这些散文的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学者散文”的创作主要有张中行、金克木、季羡林等资深的老学者;另有一批在解放以后的大学校园成长起来的一代学者,如余秋雨、陈平原、赵园等;学者散文也被称为“文化散文”、“哲理散文”等。 四、论述题
1、“新生代诗歌”创作特点
①新生代诗歌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注重通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表现来告别精英意识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反对布道式的教诲和道德的渲染,以凡夫俗子的平民日常情绪取代英雄的崇高感,以个体生命与心灵世界的原生状态,消除意识形态对写作的控制。
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