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 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华山很高。
岳:指西岳华山。 摩:触摸。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2.学生边读古诗,边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4.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 (2)理解第2句。
“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3)理解第3句。
“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4)理解第4句。
“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四、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2.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
3.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怎样?
4.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1)“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2)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3)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7.尝试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活动
1.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练
笔)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六、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仞、岳、摩、遗”四个字。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默写这首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件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ì”,不读“dì”;还:读“huán”,不读“há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当时作者正在此地。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二次修改
这两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两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天。
这两句诗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两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 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