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科学精神”。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2、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本文是继本册12课《为人民服务》之后的又一篇议论文,体现了中小衔接的特点。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结构清晰,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再通过三个具体事实论证了“只要见微知著、不断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道理。这种用写法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文最后是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正确理解“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不懂词语意思;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关于发现者类似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小事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分析】 一、格言导入,引读课题
1、出示格言,请声音洪亮的齐读一下这些格言(出示课件,生读格言):
1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失败乃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理解“真理” 师: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把它们称之为——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指导我们的言行。今天,老师再送同学们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提前板书课题),请齐读一下课题(生读课题)。
3、作者简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叶永烈)我们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他写的。
【环节分析】从学生熟知的格言导入,明确什么是真理,进而导入课题,由熟知到未知,形成自然过渡。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字词(出示课件)
洗澡 机械 逆时针 玫瑰 领域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同桌互查,然后开火车抽查,齐读。注意“械”、“域”、“锲”的写法和“锲”的读音。 2、本文是按照什么结构来行文的? 这是一篇议论文,课题就是作者的观点。文中,作者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就是(总分总)。
3、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观点的呢?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环节分析】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事例,了解本文的结构写法,既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
4、要进一步学习课文,你觉得还有哪些疑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呢? 预设:
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②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句话中的“?”、“!”各指的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为题目? 【环节分析】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课文,好不好?请看大屏幕上的自主学习提示,按照老师给出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
1、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三个事例的发现者、发现的问题、
发现的过程和发现的真理,并在旁边写一下批注。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事例在组内交流。
四、再读文本,合作探究
你最喜欢哪一个事例?为什么?指生回答 五、品读文本,集体展示
同学们,学习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下面请把你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吧!汇报的时候,请大家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来进行。首先看第一个事例:洗澡水的漩涡,这个事例体现在第几自然段?(第3自然段)(出示课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这位发现者是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
2、他产生了什么“?”【板书?】(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这个意思时读四声。
3、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把“?”拉直变成了“!”,由此发现的“!”是什么?【板书!】
引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
3
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1、齐读。
2、课件演示洗澡水的旋涡,了解“顺时针”、“逆时针”。 3、他的结论正确吗?(正确)你是怎么知道的?(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环节分析】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适时的点拨、启发、指导朗读,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师过渡:谢皮罗教授从再平常不过的洗澡现象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发现了漩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那么,第2个事例发现者是谁?(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他发现了什么?(大部分花草遇酸或碱水会变色),第3个事例发现者是谁?发现了什么?(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与梦有关)。其实,这三个事例都说明了一个观点,什么观点?齐读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文中哪句话重申作者的观点?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课件)
1、“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板书:见微知著】
2、这句话哪一部分与课题意思相同?(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齐读。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师: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 华罗庚 【板书:锲而不舍】问:“锲而不舍”怎么理解?(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齐读。
五、拓展延伸、课堂练笔 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