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知识完整版
1.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2.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身材、容貌、神态、姿势、衣着等)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发展为塑造人物服务,更好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4.典型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小说和记叙文区别:
小说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都是为了写人,为了突出人物性格。
记叙文所有一切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事件也可以展示人物性格,但叙事才是记叙文最主要的。从表达方式来讲,小说一般用描写,记叙文一般用叙述。
议论文
议论文(说理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3.议论文种类:立论文(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主张)、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阐述己方观点)。
4.论点:可以有一个,可以有多个,论点可并列可递进,但要确定中心论点。
5.论点确立:正确性(反映客观事实,最起码要求)、鲜明性(不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新颖性(独到、新颖、独特)。 6.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据类型:①事实材料:具体事例、统计数字、经历感受;②理论材料:著作名言、谚语俗语、公理规律。
使用论据要求:确凿性、典型性、论据和论点统一性。 7.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类型: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法:①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②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③比较法(类比法、对比法)。
说明文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功能
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1.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个别、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
2.说明方法:?举例子(代表性的、恰当的)、?分类别(条理清楚)、?下定义(通俗易懂)、④作诠释、⑤摹状貌(形状面貌:生动形象)、⑥打比方、⑦做比较(突出特征、印象深刻)、⑧列数字(准确科学有说服力)、⑨画图表(具体直观、一目了然)、⑩作引用(有说服力、生动、意蕴丰富)等。
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某一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出解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内容可以互换就是下定义;不能互换就是做诠释。 3.说明文语言:①准确;②简明平实。
修辞格
修辞格:1.比喻2.比拟3.借代4.夸张5.引用6.反语7.设问8.反问9.对比10.对偶11.排比12.反复。
文言实词
1.文言实词(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形动、代名、数量。 双音节词语(特别注意:偏义复词、联绵词), 通假字(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2.文言实词活用:
①动词→名词: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②形容词→动词: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③名词→动词: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④名词→状语(比喻、态度、工具、处所、状态):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⑤动、形、名的使动用法: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⑥形、名的意动用法: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
3.理解方法:朗读感悟法、凝炼通俗转换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
1.介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的虚词。 常见介词:以、于(乎)、为、因、与。 2.连词:而、则、以、因、且、与、然、虽。
3.助词:附着在词或词组上来表示某些附加意义或具有某些改变那些词或词组的句法功能的作用。
种类:①结构助词(之、所、者);②语气助词(也、矣、耳、乎、哉、夫、其)。
4.兼词:兼有两个词的词义和语法作用的虚词,往往是两个字经常连用快读而成的。 ①诸(之于);②焉(于之、于是、于何);③盍(何不)。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倒装句:①谓语前置: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②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③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④介词结构后置:青,出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