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耕作学练习题初稿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第一章 引论部分 一、填空题
1、耕作制度包括 种植制度 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 种植制度 为中心,养地制度 为基础。 2、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3、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土壤培肥, 土壤耕作 ,水分供求平衡,农田保护以及农田基本建设等。
4、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2个方面:即 技术指导 功能和 宏观调控与决策 功能。
5、与单项技术不同,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特点往往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地区性,和 多目标性 。 6、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精致农作,经济高效,和持久发展。 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 。
8、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应用科学,有很强的技术性,但也包含着一定宏观布局的软科学内容。
二、选择题
1、耕作制度包括的2大部分:A C
A.种植制度 B.旱作农业 C.养地制度 D.农牧结合 2、下列哪一个不属于种植制度范畴:C
A.作物布局 B.熟制 C.平衡施肥 D.种植方式 3、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体现在:BC
A.减少投入 B.技术指导 C.宏观调控与决策 D.高产优质 4、下面哪项不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D
A.生产程序机械化 B.生产技术科学化 C.农业主体知识化 D.作物管理工业化 5、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体系有:ABCD
A.多熟种植 B.节水农业 C.营养管理 D.农制改革 三、名词解释
1、耕作制度: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种植制度: 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作物布局、熟制(复种)、种植方式(间混套作)和轮连作等问题.
3、养地制度: 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土壤耕作与保护等。
四、简答题
1、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要点) (技术指导和宏观调控功能)
。答:微观技术功能:耕作制度的技术功能不等于某一栽培作物的具体技术。它侧重于全面持续增产稳产的技术体系与环节,是涉及作物与气候、作物与土壤、作物与作物、作物与投入等方面的组合技术。
宏观布局功能:耕作制度是对一个单位土地资源利用与种植业结构进行全面的安排。属于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软科学,无具体直接产品,只有综合效果。
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生产程序机械化、生产科学技术化、科学生产高效化、产供销加社会化、农业主体知识化、信息化。
3、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哪些?
答:中国农业发展现状——整体水平仍较低
经济方面
规模小、劳动生产率、商品率低 技术方面
手段落后、农民素质低、农民穷
1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环境条件
生产条件不平衡,北冷、南山、西北旱、东南风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人口(农民)多、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较低 农村经济落后 人均资源短缺
环境差、结构单一、灾害频繁
五、论述题
1、耕作制度的含义?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要点) 答:(1)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大部分内容。
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作物布局、熟制(复种)、种植方式(间混套作)和轮连作等问题。
作物布局 主要决策种什么植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这三个问题。
熟制 主要确定作物在土地上于一年内如何安排、是种一茬还是几茬、是否需要某一季不种,即复种与休闲问题。
种植方式 即种植形式,主要研究一种或几种作物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在田间种植,是单作呢,还是间作、混作、套作或立体种养(农业动物与植物同田共生)。
轮作与连作 即种植方式的年间安排,主要制定作物一定年限内的种植排序计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土壤耕作与保护等。
2、简述为什么要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答: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大部分。
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三:(1)通过合理匹配光、温、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社会资源,提高单位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求。(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3)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3、论述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答:1)实施科教兴农战略;2)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方式;3)调整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小城镇建设;4)发展中国特色农业。
4、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答:多熟制、节水农业、保护土地、营养管理、综合防治、农制改革、高新技术。
5、请提出当前耕作制度研究中你认为急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并阐述你的理由,分析可能解决的途径。
答: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仍较突出、环境差、结构单一、灾害频繁。
6、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态势,并综合论述我国是 否能自己解决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第二章 作物布局 一、填空题
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作物结构包括种类、品种、和面积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即解决种什么、种多少与种哪里的问题。
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2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3、作物布局的原则应该以 生态适应性 为基础, 经济效益 为目标, 技术 为可行性。 4、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划分为四级,分别是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5、生态适应性指的是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6、从大范围的作物类型看,一般大田作物需光 多,果树需光 多。某些以茎叶为目的的蔬菜需光可稍 少 一些,如叶菜类、萝卜、马铃薯、胡萝卜,某些树种以及茶叶、咖啡等耐荫性稍强。
7、从不同发育时期看,营养生长期时需光相对少一点,生殖生长期时缺光影响较大。
8、小麦在日长度超过12h条件下才能开花,所以称为长日照作物,多分布在 长江以北,在赤道附近不开花。反之,有些作物如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于、水稻、甘蔗、甘薯等,在短于某种日长度界限下才能开花,称为短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多分布在赤道附近。还有一类植物或品种对日照长短不敏感,四季均可能开花,称为中性植物,如番前、四季豆、黄瓜、菜豆以及水稻、棉花、烟草等的一些品种。
9、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把作物分为喜凉作物、喜温作物和亚热带作物 三种类型。
10、根据作物的水旱适应性, 我国大田作物可分为喜水耐涝型、喜温润型、中间水分型和耐旱怕涝型、耐旱耐涝型、避旱涝型六种类型。
11、对于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为了经济科学用水,采取以下措施:(1)有水则水,无水则旱、(2)多种“雨季作物”、(3)同心圆型作物布局。
12、评价一个地方土壤生产力的高低以及作物的适应性,不能只凭某一个指标,而要从土层厚度、质地、养分、酸碱度、持水特性、地下水位以及作物对肥料的反应特点等多方面去综合考虑。
13、从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与种类可以分为可把作物分为富氮作物、富碳耗氮作物和半养地作物三种类型。
14、我国粮食作物布局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地区,以 稻 谷为主,兼有麦类、甘薯、玉米、豆类等;华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兼有谷子、高粱、甘薯、大豆等;东北以玉米、高粱、谷子、春小麦为主;西北以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青藏高原则以青裸、豌豆、春麦为主。
15、我国棉花主要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江苏 ;油菜集中于长江流域;花生主产地是山东、广东;茶叶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
二、选择题
1、下列作物哪个是耐阴作物:D A.棉花 B.水稻 C.甘薯 D.玉米
2、下列因素中的哪一种可能是种子的休眠原因:A A.胚未成熟 B.湿度太低 C.温度太低 D.光照太强 3、对光合作用最为有效的光照波长范围是:C
A.150-580nm B.580-640nm C.640-660nm D.650-700nm 4、“生理干旱”是指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植物干旱:C
A.大气湿度低 B.土壤水分含量低 C.土壤盐浓度过高 D.叶片蒸腾作用太强 5、下列作物哪个是喜光作物:ABD A.玉米 B.小麦 C.萝卜 D.大豆
6、大于0℃的积温在1500-2500之间,适合种植下列哪种作物:A A.春小麦 B.玉米 C.花生 D.甘蔗 7、下列作物属于耐旱怕涝的有:CD A.水稻 B.小麦 C.花生 D.芝麻 8、我国冬小麦的优势种植区在:A A.华北 B.东北 C.西北 D.长江流域 9、棉花的优势种植区在:B A.东北 B.新疆 C.西藏 D.云南 10、河南的特色农产品有:AC A.苹果 B.香蕉 C.大枣 D.荔枝 三、名词解释
3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1、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2、C3作物: C3植物是指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一个CO2被一个五碳化合物(1,5-二磷酸核酮糖,简称RuBP)固定后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3-碳酸甘油酸),即 CO2被固定后最先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三个碳原子,所以称为C3植物。
3、C4作物: C4植物是指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一个C2被—个含有三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固定后首先形成含四个碳原子的有机酸(草酰乙酸),所以称为C4植物。
4、喜光植物:又称阳生植物。是要求有充足阳光直接照射才能生长或生长得良好的植物。(光饱和点与补偿点高,遮光后同化量减少,产量、品质下降。)
5、喜荫植物:要求在适度隐蔽下方能生长良好植物,不能忍耐强烈的直射光线,生长期间一般要求有50%~80%隐蔽度的环境条件。(光饱和点与补偿点低,遮阴或弱光条件下反而可能生长得更好)
6、临界日长:指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低或最高的极限日照长度。 7、长日照植物:缩短日照长度,开花期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长日照作物。 8、短日照植物:延长日照长度,开花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短日照作物。 9、中性植物:有点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四季均可开花,称为中性植物。
10、喜凉作物:要求积温少、无霜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的作物。一般需≥10℃积温1500—2200℃,有的只需900—1000℃。
11、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盛期适温为20-30℃,需≥20℃积温2000-3000℃,不耐霜的作物。 12、养地作物:可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类作物。
13、耗地作物:能够吸收大量土壤养分、消耗地力,并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植物。
14、半养地作物:有的植物虽不能固氮,但因在物质循环系统中返回的物质较多,因而也在某种程度上较少了氮、磷、钾养分的消耗,或增加了土壤碳素,这类作物称为半养地作物。
15、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指的是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四、简答题
1、作物布局的含义及意义。(要点)
答: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意义:(1)是种植较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3)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成部分。
2、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要点)
答:1)要与市场要求有效对接;2)要与当地生态条件相吻合;3)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5)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3、简述光照条件与作物分布的关系。(要点)
答:不同作物所需要的光饱和点不同,不同地区的光照条件也不同,进而影响到作物的分布。作物的喜光程度也不同,有的喜光,有的喜阴,不同地区的光照条件影响到了作物的布局。
4、简述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要点)
答:作物所需的温度差别很大。不同植物所需的温度条件不同,有的喜温,有的喜凉。同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所需的条件也不同。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影响到了作物的布局。
5、简述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要点)
答:水与作物分布关系极大。不同作物所需的水分条件各不相同,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影响到了作物布局。
五、论述题
1、合理的作物布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合理的作物布局可发挥如下作用:
1)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2)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现实可持续发展;3)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需求;4)有利于充分吸纳农民就业。
2、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如何?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