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积沙仪 检疫工具箱 低温贮菌柜 微生物接种架 真菌培养设备 高倍解剖镜 双目显微镜 水准仪 经纬仪 宣传车 套 套 台 台 套 架 架 台 台 辆 7 2 1 1 1 1 1 4 2 1 4 2 7 1 1 1 1 1 1 1 1 保护站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7.3.3基础设施建设 ⑴基建工程
保护区管护范围较大,南北长约90Km,在发生破坏自然资源事件时,往往不能及时处臵。为加强保护力度,扩大管护人员管护范围,提高处理破坏自然资源的效率,杜绝人为因素对保护区的侵害。拟新建25个管护点,总建筑面积2000m,平均每个管护点80m。
⑵交通设备
保护站职工巡护交通工具一般为摩托车,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但缺乏安全性,不便于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出巡。另外,病虫害防治物资、扑火设备的运输也需要购臵越野巡护车。计划购臵巡护车3辆。
2
2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⑶办公设备
为每个站配备传真机和复印机,改善基层单位办公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详见下表7—3。
表7—3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表
建设期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 1.1 1.2 1.3 2 2.1 3 3.1 3.2 基建 管护点 封护围栏 防火道路维护 备注 m2 ha Km 辆 台 台 2000 2600 20 3 7 7 2000 2600 20 1 7 7 1 1 各保护站 各保护站 三角城 各保护站 各保护站 交通设备 巡护车 办公设备 传真机 复印机
7.4项目选址方案
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地表相对复杂,南北长约90Km,东西宽最宽处125Km,总面积39万hm。项目建设内容多,选址涉及范围广。选址遵循以下原则:
——严格按照保护区功能区划要求。核心区禁止一切人为活动,缓冲区不布臵非保护性建筑物的要求,例如培训中心、宣
2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教中心建设在保护区范围外的管理局局址所在地;管护点建设在缓冲区。
——体现利于提高管护效率的要求。例如瞭望塔要建设在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管护点之间的距离适宜,各管护点管护面积均衡,管护点尽量靠近公路、水源,管护难度大、资源丰富区管护点数量布局较多。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要求。例如管护点建设,除考虑资源管护需要外,充分利用现有保护站已有的电力设施资源,宣教培训中心建在某某县城,水、电、暖可利用市镇管网。
——不受周期性自然灾害的威胁。
为保证项目建设的科学、高效,项目组进行了实地踏查,结合保护区自然资源分布、火险等级、病虫害发生规律、人类社会活动情况等因素,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宣教培训中心的位臵布局、瞭望塔、管护点的位臵;为保证生态定位监测系统覆盖范围,通过对比、实际观察,确定了具体的监测点位臵。
7.5项目技术方案
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科研宣教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其中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科研宣教工程为主。从技术层面来看,总体要求较高。
瞭望塔建设技术方案:依据《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瞭望塔的高度应该根据地势和周围林木高度及控制范围等条件确定。塔上的了望室必须高出周围的最高树冠,且其了望室地面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与周围最高树冠的高差不得小于2m。瞭望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塔基、塔身、了望室、上下系统(阶梯、阶梯平台、阶梯栏杆等)、安全系统(扩拦、扶手等)、避雷系统等部分组成。通往瞭望塔的摩托车道,若在塔端布线困难时,可改设人行坡道(台阶)衔接。
监测点技术方案:依据《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气象观测点主要监测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的气象学、物候学等范畴的大气、物候指标。监测站点布臵,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典型性。设臵监测设施的场地,应具有一定的交通、通信等工作条件,保证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能够正常进行观察、观测。监测站点应选择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的观测仪器、设备。环境观测点主要监测森林、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监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变化趋势。环境监测点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不大于100m。
水文观测点主要监测保护区内各河、湖水系地表水化学、毒理学、细菌学等范畴的水质指标,以及地下水的水位、含盐量变化等指标。
种质基因库技术方案:种质资源库主要包括原地保存种质资源库、异地保存资源库和离体保存种质资源库。基因库主要由资源收集保存区构成。种质资源基因库工程主要设备有高倍望远镜、海拔仪、罗盘仪、测高仪、测距仪、水准仪、经纬仪、求积仪、自动气象仪、土壤测试馆、种质资源采集工具、种子速测仪、
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