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后限时训练 湘教版必修3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选择题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题。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②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等你随船从海深处回来,当潮汐卷走我的心事和无奈,我把信封好邮进大海
1.诗句描述的是湿地景观的是( ) A.②③④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2.诗句描述的地理事物具有调蓄洪水功能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3.目前,诗句①描述的景观在不断减少,这将造成周围区域( )
①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②旱涝灾害加剧 ③生活质量下降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②③④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第1题,诗句描写的依次是河流、河流、湖泊和深海,海洋中只有浅海区才是湿地。第2题,湖泊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河流是洪水通道;大海是洪水的归宿。第3题,湿地减少将造成旱涝灾害加剧、土地退化等,导致耕地的质量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答案:1.D 2.C 3.A
- 1 -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完成4~5题。 4.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泥沙淤积 ②蒸发加强 ③围湖造田 ④降水减少 A.①② C.①③
5.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①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B.③④ D.②④
解析:第4题,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泥沙淤积,而人为原因主要为围湖造田。第5题,治理措施一般从原因分析,结合上题分析,治理洞庭湖的萎缩主要从减少上游的来沙,即做好河流上游的植被保护和退田还湖两方面分析。 答案:4.C 5.A
印度洋海啸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为防御海啸,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除加强防波堤建设外,最重要的是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如图所示)。据此回答6~7题。
6.红树林是一种重要的沿海生态系统,其重要作用在于( ) ①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 ②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 2 -
③抵挡波浪,防御海啸 ④调节水温,降低盐度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7.红树林生命力极强,涨潮时即使遭受没顶之灾,也数日不死,下列关于红树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海洋能 ②红树林生长需要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③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肥力来自土壤 ④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肥力来自海洋 A.①④ C.②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第6题,红树林可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可抵御海啸等自然灾害。第7题,“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故红树林生长所需能量来自太阳能,而生物生长的肥力主要来自土壤。 答案:6.B 7.C
读某区域图,完成8~10题。
8.下列关于图中河流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补给方式以冰川融水为主 B.河流有凌汛现象 C.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 D.含沙量小于黄河
9.下列说法与图中沼泽的形成原因不相符的是( )
- 3 -
A.地势较高,排水不畅
B.处于峡谷地区,地势低洼,易积水 C.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D.有永久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
10.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山地为主 C.以高地为主
B.以河谷为主 D.以丘陵为主
解析:第8题,该河流位于欧亚大陆内部,补给方式以雨水和积雪融水为主。第9题,根据图中河流的位置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图示区域河流流经谷地,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图示区域纬度高,气温低,因此蒸发微弱,且有永久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第10题,图中河流两侧等高线数值相等且向两边逐渐增加,由此可判断是河谷地貌。 答案:8.A 9.A 10.B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C.甲和丁
B.乙和丁 D.乙和丙
12.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速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