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冲水手柄注塑模具毕业设计说明书
为:型芯取35'~1°,型腔取40'~1°20',故该冲水手柄的脱模斜度型芯取1°,型腔取1°20'。
2.2 热塑性塑料(ABS)的注射成型过程及工艺参数
2.2.1注射成型过程
1)成型前段准备。对ABS的色泽、细度和均匀等进行检验。由于ABS吸湿性强,故成型前应进行充分的预热干燥处理,除去物料中过多的水分和挥发物,以防止成型后塑件出现气泡和银丝等缺陷,干燥至含水分<0.3%。干燥条件用烘箱加热,温度为90~100℃,时间3h-4h,料层厚度3cm。
2)注射过程。塑料在注射机料筒内经过加热、塑化达到流动状态后,由模具的浇注系统进入模具型腔成型,其过程可以分冲模、压实、保压、倒流和冷却5个阶段。
3)塑件的后处理。脱模后宜将塑件放在60℃-70℃左右的水中进行调湿处理。其热处理条件处理介质为空气或水;处理时间为16-20min。 2.2.2 ABS的注射工艺参数。
ABS的注射工艺参数见表2-2所示。
表2-2 ABS的注射工艺参数
参数
注射机
螺杆转速(r/min) 模具温度(℃) 料筒温度(℃)
喷嘴温度(℃) 喷嘴形式
注射压力(MPa) 注射时间(s) 保压时间(s) 冷却时间(s) 成型时间(s) 成型时间(s)
数值范围 螺杆式
螺杆转速(r/min 50~70
前段200~210 中段200~210 后段200~210 180~190 直通式 70~90 3~5 50~70 14~30
成型时间(s) 15~30
2.3 ABS的性能分析
2.3.1 使用性能
ABS有极好的抗冲击强度,且在低温下也不迅速下降。同时它又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一定的耐磨性、耐寒性、耐油性、化学稳定性和电气性能。有一定的硬度和尺寸稳定性,易于成型加工,经过调色可配成任何颜色。所以ABS在机械工业上用来制造齿轮、泵叶轮、轴承、把手、管道、电机外壳、化工容器及仪器仪表外壳等。 2.3.2 成型性能
4
1)典型非结晶型塑料,在升温时粘度增高,所以成型压力高,故塑件上的脱模斜度宜稍大;
2)ABS易吸水,成型加工前应进行干燥处理;
3)ABS易产生熔接痕,模具设计师应注意尽量减少浇注系统对料流的阻力; 4)在正常的成型条件下,壁厚、熔料温度对收缩率影响很小,在要求塑件精度高时,模具温度可控制在50℃~60℃,而在强调塑料光泽和耐热时,模具温度应控制在60℃~80℃。
2.3.3 ABS的主要性能指标
ABS的主要性能指标如图表2-3所示。
表2-3 ABS的主要性能指标
性能
密度/(g/cm) 质量体积/(cm/g) 吸水率/(%) 玻璃化温度/℃ 熔点/℃
计算收缩率/(%) 比热容/(J/kg.K) 屈服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拉伸弹性模量/GPa 抗弯强度/MPa 弯曲弹性模量/GPa 抗压强度/MPa 抗剪强度/MPa
指标 1.02~1.16 0.86~0.98 0.20~0.40
130~160 0.4~0.7 1470 50 38 35 80 1.4 53 24
2.4 ABS成型塑件的主要缺陷及消除措施
2.4.1 缺陷
浇口附近有皱痕、变色或焦痕、表面缩痕或内部气孔和冲模不足。同时ABS易吸水,易产生熔接痕,耐热性不高,连续工作温度为70℃左右,热变形温度在93℃左右,耐气候性差,在紫外线作用下易变硬发脆。 2.4.2 消除措施
加大浇口、流道尺寸,选择适当的注射速率和容量合适的注塑机,调整背压,提高塑化时排气效果以防止熔接痕产生及提高塑件外观质量。
3 拟定模具结构形式
3.1 分型面位置的确定
在塑件设计阶段,就应考虑成型时分型面的形状和位置,否则无法用模具成形。在模
5
具设计阶段,应首先确定分型面的位置,然后才选择模具的结构。分型面设计是否合理,对塑件质量、工艺操作难易程度和模具的设计制造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分型面对选择是注射模设计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3.1.1 分型面对选择原则
1)有利于保证塑件的外观质量。 2)分型面应选择在塑件的最大截面处。 3)尽可能使塑件留在动模一侧。 4)有利于保证塑件的尺寸精度。 5)尽可能满足塑件的使用要求。
6)尽量减少塑件在合模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7)长型芯应置于开模方向。 8)有利于排气。
9)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
该塑件在进行塑件设计时已经充分考虑了上述原则,同时从所提供塑件可看出该塑件为简单的盒形件,其上无侧凹、侧凸、侧孔等,故分型时无需进行侧向抽芯,只要进行轴向抽芯即可把塑件取出。 3.1.2 分型面选择方案
以下三种分型面均与塑件推出方向平行,分型面形式及位置如图3-1所示。 1)分型面选择方案Ⅰ。分型面放在塑件最大截面处。 2)分型面选择方案Ⅱ。分型面选在塑件最小截面处。 3)分型面选择方案Ⅲ。分型面选用的是阶梯分型面。
综合以上分型面的选择原则及分型方案,本设计选用第一种分型方案,因为方案二分型面选在塑件最小截面处,塑件无法顺利从型腔中脱出,故不可取,分型方案三采用阶梯分型面,不便于模具的加工制造,同时模具的加工制造成本也较高,故本设计选用设置在塑件最大截面处的平直分型方案一,选用该方案,塑件能顺利从型腔中脱出,同时模具加工制造也相对简单。
1)分型方案Ⅰ 2)分型方案Ⅱ 3)分型方案Ⅲ
图3-1塑件分型方案图
6
3.2 确定型腔数量及排列方式
当塑件分型面确定之后,就需考虑是采用单型腔还是多型腔模。
一般来说,大中型塑件和精度要求高的小型塑件优先采用一模一腔的结构,但对于精度要求不高的小型塑件(没有配合精度要求)。形状简单,又是大批量生产时,若采用多型腔模具可提供独特的优越条件,使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故由此初步拟定采用一模八腔,如图3-2所示。
3.3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由上面分析可知,本模具拟采用一模八腔,双列直排,推杆推出,流道采用非平衡式布置,浇口采用潜伏式浇口或矩形侧浇口,定模不需要设置分型面,因此基本上可以确定模具结构形式为A1型,设置了推杆推出机构的两块板模,它满足单分型面要求。
图3-2型腔排列图
4 注射机型号的确定
注射模是安装在注射机上使用的工艺装备,因此设计注射模是应该详细了解注射机的技术规范,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模具。
注射机规格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塑件的大小及型腔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在确定模具结构形式及初步估算外形尺寸的前提下,设计人员应对模具所需的注射量、锁模力、注射压力、拉杆间距、最大和最小模具厚度、推出形式、推出位置、推出行程、开模距离等进行计算。根据这些参数选择一台和模具匹配的注射机,倘若用户已提供了注射机的型号和规格,设计人员必须对其他进行校核,若不能满足要求,则必须自己调整或与用户取得商量调整。
4.1 所需注射量的计算
4.1.4 塑件质量、体积浇注系统凝料体积及所需锁模力的计算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