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系统就业研究报告分析
力投资集团公司65%、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10%、烟台市电力开发有限公司10%、中国国电集团公司5%、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5%、华能能源交通产业控股有限公司5%。 海阳核电站公司招聘
一、核工程与核技术类10人; 二、热能动力15人;
三、电气系统及自动化15人; 四、辐射防护2人; 五、计算机科学2人; 六、土木工程类6人; 七、工业安全管理2人;
八、计划统计、外语、文档管理、信息管理、审计、财会等6人。
六、电力体制改革 (一)机构改革
1997底至1998年初,电力行业“政企分开”,撤消电力工业部,成立国家电力公司 2002年12月国务院国发〔2002〕5号文件:国家电力公司分为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国家电网是正部级,其他是副部级)四大辅业公司为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是副部级,其他三家是正厅级。)
2003年3月,国家电监会成立,开始履行电力市场监管者的职责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负责电力市场统计,统一对外发布信息,负责组织建立电力监管信息系统;负责电力监管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负责电力监管国际比较研究;管理电力监管派出机构的涉外事务和有关国际合作项目 办公厅
政策法规部(电力改革办) 市场监管部 输电监管部 供电监管部
价格与财务监管部 人事培训部 党组纪检组 安全监管局
(二)体制改革
“厂网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没能改变电网公司独家买电的垄断格局——输配分离改革滞后,电网公司集输电、配电和售电于一体,终端用户还是只能从覆盖他们的电网公司购买电力,不能选择供电商,更不能直接选择发电厂,零售端因此不可能形成多家买方市场,发电侧竞争带来的收益也无法转移给终端用户。只有进行输配分离、配售分离,才能为电力市场提供多个买方,在售电环节形成竞争机制。
改革的目标是,厂网分离、输配分离、发电侧和售电侧引入市场机制、大用户可直接向发电厂购电。
(三)特高压的特别问题
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就建设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国家电网,形成了一个初步框架——以晋、陕、蒙、宁煤电基地和西南水电基地开发为前提,构建华中、华北同步的坚强核心电网。国家电网公司规划中的特高压骨干网架,跨区域的输送能力将占到全国装机总容量的25%左右。
国家电网力推特高压的决心不言而喻,但各方反对的声音也一直不断。
从技术来看,国际大电网会议现在仍将特高压定为“待成熟技术”,目前,特高压输电技术在国际上也没有商业化运行的业绩。
此前,只有前苏联和日本建成过1000千伏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但是,日本特高压线路建成后一直按500千伏降压运行。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特高压线路也开始降压运行。意大利兴建的特高压实验工程有两座联络变电所和20公里线路,但由于用电量未见增长,也未纳入商业运行线路。
同时,特高压电网在输电线路走廊的选择、杆塔结构、导线截面、分裂导线根数及分裂间距等方面,将涉及到电磁环境、可听噪声、无线电干扰等环保问题。
其次,根据专家测算,整个2004年,中国跨省、跨区的电量交换不到全国总发电量的5.4%,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跨省、跨区的电量交换,不足以支持特高压。而且,正如中国投资协会大中型企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望祥所分析的,在区域电网中,一旦有事故出现,可以很快把事故危害缩小到较小的范围。但对特高压来说,交流里面任何一个部分发生自然灾害,或是人为操作的失误,危害就会很快波及全国。 还有,在目前的经济实力下,中国能否承受特高压的造价。
根据初步规划,国家电网公司近两年内将建成两条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一是晋东南-南阳-荆门的交流工程,预计2006年启动,2008年建成,工程总投资约62亿元;二是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到华东的输电系统,总投资超过170亿元。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规划,到2020年特高压交流加直流的投入约为4060亿元,其中交流为2560亿元,直流为1500亿元。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人士曾对媒体表示,不同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输电线路越长,输送容量越大,特高压输电越经济。但是,电监会信息中心统计分析处处长杨名舟的相关报告显示: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电网线路长100公里时输电能力为4827—5307MW, 长1000公里时其输电能力大为降低,为2045—2249MW,也就是说不宜长距离输送。为防止过电压,还需安装大量的电抗器,投资更为巨大。
国家电网公司目前自有资金最多不到1000亿,资本金缺口非常大。按照这种速度建特高压,国网公司的自身承受能力也要打个问号。
五)大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
2004年9月21日,国家电监会、国家发改委在吉林市召开了吉林省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方案审查会。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吉林炭素有限责任公司向吉林龙华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直接购电试点实施方案。《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5号)明确提出,“十五”期间,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发电企业向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和配电网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
(六)成立能源部
2004年岁末,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又增加了一项“特殊”任务。来自国家能源局的
消息人士称,徐近期一直在搜集和撰写关于成立国家能源部或更高级别能源管理部门的报告,准备上报给国务院。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一位官员证实了这种说法:“最近国务院要求能源局提交中国成立更高级别能源管理部门的可行性,以及与国外能源管理体制进行比较的论证报告。” 能源部在1988年也曾粉墨登场,当时是把能源领域的相关企业捆绑在一起成立了能源部。但这种政企合一的联合部门,只短暂存在了四年,便匆匆夭折。
此后,中国能源管理部门被按照电力、石油、煤炭等门类割裂开来,管理力量分散。在发改委未成立之前,有外籍人士笑谈,中国的经贸委基础司电力处一共才四五个人,能把全国的电力管起来。
2002年底和2003年初,正面临政府换届之机,业内对于成立更高级别的能源管理部门的呼声曾一度非常之热。
但在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之后,调整后的各大部委名单上,并没有看到能源部的身影,而是改以能源局的名字,纳入国家发改委管辖的一个司局级单位。业内分析称,能源部虽然最终没有成立,并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但是,即使在目前能源局存在的管理架构下,一些业内专家仍对能源部抱有热望。他们称,成立更高级别的能源管理机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一个例证是,在国家发改委之中,唯有能源局和经济运行局是以局为后缀命名的,而其它部门则均以司命名。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解释,这是高层另眼相看能源部门,局的特殊名称,可以为日后过渡到更高级别的能源管理部门埋下伏笔。
然而,能源局成立一年多来,适逢中国能源领域多事之秋。从2002年下半年,中国的能源供应便显现出了未来短缺的长期态势。在电力供应方面,国家电力公司分拆导致电力发展规划不力,电力投入停止,导致全面短缺;而石油的需求也在这两年放量增长,缺口近40%,进口量将首次超过1亿吨。
最明显的冲突体现在能源外交方面。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采购方面四面出击,但时常碰壁。专家称,实际上,石油交易往往与当地政府的态度有直接关系,没有中国政府部门协调,中国的石油公司难以与国外的政府能源管理部门取得良好的沟通。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副所长告诉记者,目前,一些国家对于中国的巨额石油需求抱有戒备心态,需要中方通过公关来消除。但目前这些工作很多时候是外交部和发改委相关部门分散进行,效果难免不到位。“企业跟国外政府是搞不好关系的,应该有一个能源部,去做政府公关,具体合作可以由企业来实施。”
更现实的问题是,由于中国缺乏一个高级别的专业能源部门,在出席一些国际能源会议方面,一些国际组织甚至都不知道邀请中国哪个部门的哪位领导参加才合适。
目前,能源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民经济命脉,中国每年在电力和石油领域的总投入已超过一万多亿元。然而,“管理这近10亿元资产和每年上万亿投资的部门,只有20多人的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代表处电力项目主管王万兴表示。
王万兴称,与中国相比,美国能源部规模达3000多人(包括各类实验室等,全国共1.5万人)。而仅美国的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就近1700人,这其中有近500名律师,使得能源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驾轻就熟。
“能源局的人,就算整天忙着批准新建发电厂等能源项目,就已经忙不过来了,何谈制定关系国民经济基础命脉的战略规划和具体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一位高层说,由于能源局的级别只是司局级,而能源领域的行业性大公司大都是部级,以下令上,能源局在具体政策的执行方面陷入了协调困境。“煤电油当下这么紧张,但各家管各家的事,国家对于这方面的协调力度不足。这是一个大问题。”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负责电力的项目官员李勇也认为,“成立一个能源部有助于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
他认为,中国能源行业面临的第一大挑战是,能源战略的制定和如何具体实施。能源包括的子行业比较多,煤电油气等。能源点在中国的分布不平均,主要的能源点分布在西部,大量的需求地域却在东部。这就需要一个站得比较高的能源部门,通盘考虑中国的能源规划和计划。而且这个部门需要足够的能力和时间,也需要足够的财力和人力。
“如果有一个比较高一级的部门,从政策层面上就能提供更清楚的支持。”李勇说。 目前,对于建立更高级别的能源部门模式有三种构想。一是效仿美国等国家独立于发改委之外,成立正部级的能源部;二是成立能源委,与能源部的区别可能是管理上更加宏观一些;三是在仍在发改委的领导下,成立一个类似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或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办公室的一个国务院能源办公室,由发改委的一位副主任兼任该办公室的主任,将原来的能源局由司局级升格为副部级,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扩充人力,并不会引起其它司局的意见,以利于更多工作的开展。
目前,对三种模式选择的分歧非常微妙:业界专家大多希望成立能源部或者能源委,而国家发改委的高层应该是比较倾向于成立一个副部级的办公室。实际上,关键是界定对于能源部委或者办公室的权限。
可以推测的是,能源部的职能和权限肯定不甘重蹈能源局的覆辙。此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曾明示,能源局现在的职责相当于过去的石油部、电力部和煤炭部。国家给能源局批准的三定方案包括,负责研究国内外能源研究开发情况,提出能源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拟定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相关体制改革的建议;实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管理;管理国家石油储备;提出能源节约和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措施。
但是,在中国的行政序列中,并不仅是能源局一个部门管理能源。在国家发改委中,能源局主要从事能源项目的审批和规划,还有价格司负责油价、电价等能源价格的制定;资源司负责矿产的开发综合利用;经济运行局负责能源与运输等行业的协调,电力的需求侧管理以及成品油的市场建设等;一些能源投资需要经过投资司;下游的炼厂放在工业司;进出口总量计划归经贸司;交通司管能源运输。”
对于能源行业的多头管理是业内学者经常诟病的问题。“如果成立能源部,还是希望能够把能源的管理都集中于这一个部门。”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