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一、日本古典园林的分期及代表园林形式 (一)分期
1、泊来期:大和、飞鸟、奈良时代---古代园林 2、和化期:平安时代---古代园林
3、佛化期:镰仓、室町时代----中世园林 4、综合期:桃山、江户时代----近代园林 5、革新期:明治时代至今----现代园林 (二)代表园林形式
? 大和时期、飞鸟时期(公元300~710) ? 奈良时期(710~794) 池泉庭園
? 平安时期(794~1192) 净土庭园和寝殿造庭园 ? 镰仓时期(1185~1392) 早期枯山水 ? 室町时期 (1392~1568) 后期枯山水 ? 桃山时期 (1568~1615) 茶庭
? 江户时期(1615~1867) 回游庭園(后期池泉庭園) 二、
? 池泉庭园
池泉庭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水池多为观赏和曲水宴之用,不能泛舟。 平安时期
? 寝殿造庭园
“寝殿造”是指平安时代贵族的以寝殿为中心的宅邸形式(私家园林);相对于寝殿造建筑的庭园形式叫“寝殿造庭园”, 寝殿造庭园由建筑、露地、池岛三部分组成,池中可泛舟,水道可设曲水宴。
橘俊纲(1028-1094年)著《作庭记》 园林实例
? 平安京东三条殿庭园遗迹
净土宗的佛寺把殿堂建筑与园林结合起来以表现“净土”的形象,利用造园艺术的手段把西天极乐世界具体地复现于人间。于是,寺院开始园林化,殿堂与园林融为一体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宗教意境的园林——净土庭园。 园林实例
? 平等院凤凰堂庭园
国师梦窗疎石,镰仓时代的枯山水造园家。 枯山水又称乾山水、唐山水,与池泉园和真山水相对,没有池水溪流,以砂拟水,以石代岛,即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通过石组来摹拟创作的园林山水。 园林实例:龙安寺
茶庭也叫露地或露路。茶庭是指在进入茶室之前的一段空间里所布置的各种景观,是将茶道礼仪与园林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园林氛围是讲究茶道的“和、寂、清、静”。 象征的手法:中门象征与尘世的隔离;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地上的松叶暗示茂密森林,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来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静。 墙垣:一律用竹篱。
入口:大门为“木户”(柴扉)。
飞白道路与敷石道路
植物:常绿树木沿着道路呈自由式的丛植或孤植,地面绝大部分为草地和苔藓。除了梅花之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因锦绣色彩而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后期池泉庭园,即江户时期的“回游庭园”,是日本古典园林中最晚出现的一个类型。 京都的桂离宫是皇家回游庭园的代表作
江户(东京)的“六义园”和“后乐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武家回游庭园 日本园林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1.源于自然,匠心独运。 2.讲究写意,意味深长。 3.追求细节,构筑完美。 4.清幽恬静,凝练素雅。 5.谈佛论法,体现禅意。
? 回游庭园不同于早期池泉庭园的特点: ? 一、占地面积比较大;
? 二、环状的苑路貫串全园 ;
? 三、茶庭、书院造庭园作为园林总体的相对独立的局部,形成大园涵小园、园中有
园的格局;
? 四、建筑物的数量很少、布置疏朗,以植物造景为主;
? 五、水体、石组的宗教、神话象征寓意已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完全消失。仿效中国
明清江南园林的做法,突出园内各个“景点”的特色并分别加以“景题”命名 。
.皇家回游庭园
? 京都的桂离宫是皇家回游庭园的代表作,也是日本现存的回游庭园中的最优秀的一
个作品;
? 池泉园:五个岛屿和水池是日本国土的象征,天桥立对日本名胜的仿写 ? 书院造庭园:
? 文人园:桂离宫与汉文化有关
造园总体布局依据白居易的《池上篇及序》
茶室“月波楼”取白居易《西湖诗》 “月点波心一颗珠”之意 ;松琴亭
? 茶庭:大部分为茶室建筑 ? 舟游与回游相结合
三、中日古典园林的比较 (一)造园环境比较:
地理:大陆性特征、山性特征;日本:海岛性特征、水性特征 面积:中国面积大,规模宏伟;日本面积小,规模小巧 纬度:中国南北风格差异大,日本南北差异小 (二)园林类型比较:
隶属关系上,都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气势胜过私家园林 日本:私家园林气势胜过皇家园林 中国私家园林表现为文人园林
日本私家园林表现为武家园林
中国的宗教园林表现为寺观园林,风格不显著,常用私家园林的表达方式
日本的宗教园林表现为寺社园林,风格突出,武家园林借用寺社园林的表达方式 (三)布局特点:
1. 理水方面:中国是河、湖、海三者的综合体;日本园林中的水是泉和海的综合体
2.堆山方面:中国园可无岛,但必有山;日本园可无山,但必有岛。中国堆山是昆仑山的象征,是陆山的象征,日本的堆山是海岛的象征,是岛山的象征; 3.游览的交通方式:都有舟游、路游(日本称回游)、坐观三种,中国以动游为主,以路游为主;--步移景随的路游;日本以静观为主,以舟游为主;---坐舟静观的水型
4.植物方面:中国大陆性气候为主,园林绿化较少;日本海洋性气候,园林绿化多
5.园林建筑:中国除木结构外,有砖、土、石材,达到稳重象山和抵御风寒的目的;日本以纯木为主较多,有高床式做法 6.理石上:
材料:中国以湖石、黄石、英德石、黄蜡石等;日本,以水成岩、火成岩、变质岩为主 水成岩棱角多,用于池岸和步石,火成岩是块状的,如安山岩、花岗岩、闪绿岩、玄武岩,多用于日本式厅堂或茶室入口处的踏步石、垫石、步有利于等。变质岩纹路多,如绿泥片岩(用于瀑布和溪流上)、花岗片麻岩用于踏步和步石上。
随着时代变迁,中日园林的山水性质是不变的,但主景的演变过程有变化:
中国:动植物(殷周)---高台建筑(秦汉)---山水自然本身(魏晋南北朝)---诗画自然山水(隋唐宋)---诗画天人(元明清),审美客体由写实发展为写意
日本:动植物(大和、飞鸟)---中式山水(奈良)---寝殿建筑和佛化岛石(平安)---池岛和枯山水(镰仓)---纯枯山水(室町)---书院、茶道、枯山水(桃山)---茶道、枯山水、池岛(江户)审美客体由单一性类型和写实性到后期综合性类型和抽象阶段。 (四)造园思想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都是基于道家思想的山水园,但中国偏于儒家性质,日本偏于佛家性质(禅宗的冥想);
布局手法上,中国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日本介于形象园林与抽象思维之间; (五)中日园林人物及著作比较
中国:文人多,以书画家为多;如白居易、王维、柳宗元、苏东坡,明代计成园冶 日本:僧人、武人、皇帝多,如梦窗国师(创枯山水)、千利休(创茶庭) 园林理论:白居易的池上篇及序成了日本造园的依据 中国园论系统化于明代,标志为园冶1634年
日本园论成熟于平安时代,标志为作庭记(11世纪),作者橘俊纲 (六)中日园林文学比较 1.中日都有山水诗
2. 中日都有词的表现,如前中书王游天龙寺龟山时写的忆龟山:忆龟山,龟山久往还,南溪夜雨花开后,西岭秋风叶落间。岂不忆龟山。 3.园林的散记:
中国沧浪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拙政园记等 日本平安时代前中书王的池亭记江记时代崇传的桂亭记 4.园林题名
中国园名、景区、景点、一树一石均有题名,还喜欢把园林或名胜总结成定数景点,如杭州西湖10景、燕京8景,承德避暑山庄72景等
日本园林的写数名胜法源于中国,如金泽8景,天龙寺10景等
中国皇家园林的中心水池多有题名,私家园林水池多无题名;
日本也是如此,如毛越寺的大泉池,介桂离宫和京都御所的水池无名。
中国的堆山堆岛常有名,如琼华岛,凤凰墩,等。日本池岛多是方丈、蓬莱、瀛洲不分,统称神仙岛。后期发展了龟岛、鹤岛和龟鹤岛,
中国园林诗情画意多,日本园林感伤意识强(苦行参悟为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