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读后感
花了点时间读完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颇有一点感触。他讲的不多,只有三点: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这三点即使是在当今的大学也具有同样的现实指导意义,引人沉思。
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所以蔡元培校长才写下了抱定宗旨:读大学是为了研究学问,而非升官发财。蔡元培先生指出,大学不应该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而应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功利性的为了升官发财,经商进爵,获取一张毕业证书。我们一直被灌输“读书是为谋出路、谋未来”的思想,却鲜有人要求我们“读书搞学问”。就是带着这样的思想,我们踏进大学。而踏进大学后,我们大都还是抱着这样的思想。于是,我们开始“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而真正静下心来搞学问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故蔡元培校长提出了抱定宗旨——学习,是为了求知;学习,务必踏实!
砥砺德行,是蔡元培校长要求全校学子洁身自好,端正品行,以身作则,而不同流合污。当时大多数的人来学校是为了升官发财,所以动机思想上非常有问题。蔡元培说道:“各位在大学学习学业,应当能约束自己,爱惜自己。国家的兴衰,要看社会风气是高尚还是低劣。” 古言“修身养性齐家立业治天下”,它是把“修身养性”置于首前的,以德治天下。当代教育一直在强调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是将“德”放在了第一位置。可见德之重要。也确实应如此。人无德何以立?假设不修德,不讲学,和颓废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已是侮辱自己,更何谈成为他人的榜样。然而各位终日在书桌前发奋学习,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肯定会感到身体上的劳累痛苦。我为各位打算,不如用正当的娱乐活动替代不正当的娱乐互动,既不损害自己的德行,也对身体有好处。各位进入自己的专业时,曾经填写了志愿书,遵守本校的规章制度,如果中途违反,不就是当初的意思不一样了吗?所以品行不可以不严谨对待和修养。蔡元培校长提出了第二点希望:砥砺德行——磨炼品德行为,对自己要求严格,奋发向上!
敬爱师友,听起来很容易做到,而实质未然。所谓“敬爱”,就应包含这两层意思——敬与爱,只有二者同在,才说得上是“敬爱”。教员教授知识,职员服务大家,都是为了大家学习的便利,大家总不可能无动于衷吧?所以就应该以诚相待,尊敬有礼。至于同学住在一起,尤其是应该互相关爱,这样才会有互相交流学习的效果。。“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尊师重道这也是一种奢侈。我们尊敬老师,是因为他们无私奉献,默默耕耘;而当我们知道每个老师都像对待自己儿女一样爱着我们,期待我们成长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爱我们的老师呢?我们爱身边的朋友,是因为他们陪着我们一起把握今天,走向未来;而当我们懂得每一颗心都是骄傲尊贵的,我们就不会再肆意地开那些伤害对方尊严的玩笑,而是懂得尊敬每一个朋友。这样,我们就真的做到了“敬爱师友”。
另外蔡元培校长要改良讲义与添购书籍的举措,完全符合与时俱进的潮流。
知识是在不断地更新的,只有跟上世界的潮流。大学是一个为社会成长思想、产生知识地地方,对学术的崇尚,对学术独立和自由的追求,是大学区别于其它类学校和行业的本质所在向学生传播追求学问和学术精神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教育的立足点和社会使命。唯有正确地把求学的宗旨明确,不为世俗所污染,坚持自己的道路,大学之路才能走得更好。
——史山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