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分层理论下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启示
综合的标准,而不是单一的标准,如生产资料的占有、财富和收入、组织权力、社会声望、知识技能、职业等。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设计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指数体系,产生了很多测量和分析的模型。不过在当前的学术界,为了简化社会分层的方法,倾向于把“职业”看作包含了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占有和使用信息的标准。把“职业”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把资源占有作为基本纬度,并辅之社会经济地位综合指数的测量,也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当前中国形成合理、和谐的社会分层结构之道的分析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扩大中间阶层,形成“橄榄”形分层结构。
针对我国中间阶层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社会分层结构是一种冲突性社会结构,但是冲突性社会结构并非必然导致显示的社会冲突。在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的情况下,实行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缓解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在国外,白领的生活及其成功模式中,个人生涯中教育所占的比例成了决定他整个职业命运的关键因素。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中间阶层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所以,要想扩大中间阶层,绝不能忽略教育和科技的力量。一方面,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扩大新中间阶层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府财政对科研的投入力度,走科、教、研相结合的道路。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是我国当前城市化战略。根据社会学研究,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中间阶层才可能成为社会力量中的“大多数”,从而发挥“缓冲屋”、“稳定器”的社会中坚功能。但是,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到2004年的41.8%,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稳步上身趋势,但是离所要求的50%还有一定的距离,且中间阶层分布也极不平衡,多为经济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所以,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严格按照我国城市化战略,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与城市化速度,走出一
条符合中国现代化要求的城市化道路也是当前急需实行的。
三、合理的社会分层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启示
建设和谐社会,要注重社会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现代的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
统筹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合理地调整社会分层结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打破世袭制、先赋条件对个人成就的决定作用,强化自获条件与个人知识、能力、成就相联系的地位相关性关系,有助于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第二,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构建团结诚信、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首先,社会分层结构的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促使占据各层次社会地位的群体成员处于不断更新轮换过程中,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差异,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其次,合理流动能够拓展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再次,合理流动能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对创造和谐社会起积极作用;最后,舒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还可以更好地分配生产要
素,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第三,社会各阶层的良好交往是保障和谐社会的繁荣稳定的重要条件。分层结构作为一种冲突性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且不可能完全消灭。所以,各阶层之间的流通、交往,有助于相互了解,减少摩擦和矛盾,为和谐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
总之,阶层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各阶层之间的稳定、和谐对于这个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社会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只是初具雏形,且相当脆弱。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正确引导,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间阶层,建立健全社会流通机制,大力兴办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快又好地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得以和谐共生,整个社会稳定、繁荣、和谐地前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