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教案整理精品集子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之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再有就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青年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那么,徐志摩的诗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再别康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大诗人所创设的意境。(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 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到1922年,先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笔名云中鹤、南湖。 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再别康桥》选自《猛虎集》,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的作品,是诗人最重要的代表作,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不幸遇难,年仅35岁。 2.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他说自己在康桥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活动设计2】自由诵读课文: 这首诗像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压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活动设计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评点明确: ⑴用韵和韵脚:诗共七节,先后用了“ai”“ang”“ao”“ong”“e”“ao”“ai”等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押韵) ⑵“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抒发诗人喜爱,留恋,惆怅的感情;诗的尾节与首节语意相似,开头写诗人与康桥告别,结尾同样表达这种意思,但又寄寓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关爱之情,使诗意有递进。句式相似,节奏相同,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这种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同样构成了一种音乐美。(回环复沓的结构) 这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象涟漪荡漾开来,既是学子寻梦的跫音,又有契合着诗人的感情的潮起潮落,低回曲折,一咏三叹,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⑶美的形式: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
【活动设计4】分析诗的结构。 【点拨】第1节为第一部分:现实——悄然作别(①);第2—5节为第二部分:寻梦(②-⑤);第6—7节为第三部分:飘然离去(⑥⑦)。 【活动设计5】体味“轻轻的”一词所表现的意境。
【点拨】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
的节奏,托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为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三、布置作业 熟背《再别康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鲜明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再别康桥》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第二部分。 〖问题设计1〗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描写康桥的秀丽风光,表现出他对康桥的无限喜爱和留恋之情? 【点拨】通过“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寻常意象,向读者展示了康桥的秀丽风光。(板书:金柳、水草、清潭、星辉)把“金柳”比作“新娘”,写“青荇”在水底“招摇”,写倒映于潭中的“虹”,表现出诗人的无限喜悦之情。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
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板书:借景抒情) 〖问题设计2〗“寻梦”使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请问:作者“寻梦”,“梦”指什么?为什么“不能放歌”?
【点拨】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字,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字。出身富商家庭的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康桥理想”。然而离校六年后,诗人作为一个个性主义者最看重的爱情却屡遭挫折,这一时期的《翡冷翠的一夜》《最后的那一天》《罪与罚》等一系列诗作,写出了诗人情场上的种种磨难,酸甜苦辣的多种体验,精神上的负担沉重。而1927年风云突变后,一方面,他对蒋家王朝不满,另一方面,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又心怀恐惧。严酷的现实让一个“生命的信徒”失去了信念,一个个性主义者扭曲了个性。曾是“快乐的雪花”的诗人。变成“卑微”的“残苇”(《卑微》),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生活》)。诗人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态于1928年秋重游康桥的。作者的“寻梦”,表现了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对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对“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对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康桥理想”的追求。夕阳中的金柳,康河里的水草和清泉,远处梦幻般的彩虹和星群,互相交织,相映成趣的康桥晚景,这是诗人对“康桥理想”形象化的图解。本来很平常很一般的景物,作者却把它渲染得如此旖旎迷人,就是借以表达诗人的理想的美好,感情的激动、快乐。 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终究“不能放歌”,是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作者写“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表现出诗人感情的转折:由激动、快乐到顶点转而惆怅静默。诗人面对已经安静下来的康桥,想到就要离别,那份难分难舍的依恋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述,他只能静静地望着康桥,默默地与它告别。正如我国古人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皆在不言中。“沉默”一词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情感一波三折)(板书:激动、快乐 惆怅、静默)
〖问题设计3〗这首诗不仅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而且,也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请说说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点拨】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①全诗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康桥的一片深情。②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板书:实践三美)
〖问题设计4〗结尾作者为什么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点拨】这样写,和整个诗“悄悄的”走是一致的。诗人爱康桥而不原打扰康桥,康桥是英国艺
术、文化中心,这里沉积着浓郁的学术气氛、文化气氛。“不带走一片云彩”是否也可以理解为离别是暂时的,有机会还来看望康桥呢?作者对康桥那浓郁的情感都饱含在这诗句中了。
三、总结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淡淡的象征意蕴。 四、布置作业
《死水》
【教学目标】
1、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2、鉴赏《死水》感情深沉、象征丰富和格律讲究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并理解《死水》中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反讽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陆游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大家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小池变成了一潭死水,那将会如何?学生回答。我们来看看诗人闻一多笔下的《死水》面目。
二、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思考:1、臭水沟里有些什么?
提示: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油腻霉菌,污水白沫,花蚊青蛙等丑恶事物。
2、那么诗人用什么语言来表现这些物象呢?从哪些感觉角度着手刻划死水的特点呢? 提示: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 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青蛙的鸣叫是一种衬托,着重写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3、再读二到四节,感受作者以美辞来写丑物的表达效果。
提示:桃花、翡翠、罗绮、彩霞、珍珠、绿酒等给人的印象原本是华美高贵、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用一些形容美的词语来表现丑恶,从而使丑显得更丑,这种方法叫“反讽”。 4、诗人对这一沟“死水”的态度如何?
提示:彻底绝望,深恶痛绝。“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对死水的存在充满了愤激,期待它的早日毁灭。
三、结合时代背景,再读领会死水的象征意义。
作者如此憎恶的“死水”肯定不仅仅是路旁的一个臭水沟,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了解一下诗人闻一多创作、发表、出版《死水》的有关情况,看看“死水”到底象征着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死水》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四、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探究诗人的深层情感。
1、从表面上看,把祖国比作一潭死水,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 厌恶、愤怒、伤心、绝望。
2、哀莫大于心灵,对祖国最深刻的厌恶和否定是远离祖国,或是游戏人生。让我们调出记忆中的闻一多档案,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学过的闻一多的作品,你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情感?
《最后一次讲演》中的民主战士形象,毛泽东这样评价他,“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宁可倒下去,决不屈服”! 《一句话》:对人民团结抗战的坚定信念,对中国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七子之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对回归祖国热烈向往
3、由此看来,厌恶、失望只是愤激之辞,是理想中美丽的祖国形象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产生的一种过激情绪。而隐藏在揭露丑恶的背后,是对祖国无比强烈的眷恋之情和为祖国利益而献身的决心。
五、本诗不仅思想感情值得品味,作为新月派主将的代表诗作,本诗的艺术特色也值得称道。 1、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
2、具有建筑美。新月派诗人追求“三美”,其中建筑美体现在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死水》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更显整齐规则。 【板书设计】 死 水 闻一多
以美衬丑
一沟死水————————————————→ 社会现实
(脏、臭、寂) 象征 (绝望、厌恶、憎恨) 【资料卡片】 1、《一句话》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