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读书报告
的心胸太小,装不下天地。心中装着天地,心里有着梦想,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无论怎样的挫折都不会放在眼里了,正所谓“君子通于道之为通,穷于道之为穷”(《庄子 让王》),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传道的时候说:“只要有信念,可以让山走过来。”偏偏有个人不以为然,非让穆罕默德演示。穆罕默德面对大山,用命令的口吻说:“大山,过来——”可是,大山并没有走过来,于是,穆罕默德说:“如果山不到我这里来,那么我可以到山那里去??”只要内心豁达,心中装着大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对穆罕默德来说结局其实是一样的,大智慧来源于宽大的胸怀。豁达的态度同时也能转化失败的感受,人生难免经历挫折,不过告诉自己,“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 齐物论》),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最长寿的彭祖却又是短命的。在逆境中,豁达的态度才能带来客观的思考,换个角度天地变宽阔。 心胸开阔,个性率真是《庄子》中贯穿的精华,庄子反对那些所谓正人君子的“敛情抑性”的做法,人感情的外露释放是正常的,人们互相之间也要有宽广的胸怀去容纳他人。该哭的时候就哭,改笑的时候就笑,生的时候与相爱的人水乳交融,爱人去世“鼓盆而歌”。个人的情感行为,不能求同于某种模式,况且爱是没有模式的,“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庄子 山木》),只要感情率真,性情顺应自然,外在的表现就可以不必刻意追求,无论在哪里,彼此内心豁达无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 大宗师》),湖泊干涸的时候,原先在水中嬉戏的鱼都被搁浅在陆地上,它们要快干死了,相互之间吹出湿气呵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多么温暖感动,但它们并不希望这样,因为在它们看来,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垂死边缘处相亲相爱,还不如在江河湖海中各自快乐得游走,貌似相互忘却,却又彼此想念。它们回归了自然,回归了真性,放下一切其它的包袱、威胁、条件,从此发自内心地真诚地思念。拉开距离,才知道最本真的自己。“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 山木》),不必刻意去做些什么,自然而然地交往,清澈透明,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情故意拉近,做作谄媚,甘饴如甜酒一样,可是,君子之间的交情虽然清淡但是亲切,小人之间的交情虽然甘甜但容易断绝,只是一种利交或势交。真正的感情,心灵是贴近的,至于外在形式,顺其自然,才能持久。 《庄子》的经典,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率真超脱豁达,我们如果服从天地间的客观规律,体察事物中的客观规律,体察事物中的细微变化,将目光投向无穷的宇宙空间,那么还有什么能东西可以影响到自己呢?所以要想达到和谐的境界,就必须在精神上解放自己,由心而发,无欺无诈地与人相处,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享受到真正的幸福。与智者庄子相遇,看他潇洒的身影,聆听他一篇篇轻松诙谐寓意丰富的寓言和故事,他的自在得意,他的大度情怀,他的幽默风趣都感染了我;他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心灵的关照,犹如一盏盏明灯,在喧嚣中静静地闪烁,帮助我们从阴影中走出,开阔心胸
走向真实的自我,按照事物的规律,去设立奋斗目标,去战胜挫折与困难。 历史选择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经典的,智人与智慧,都是一块无穷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庄子》是这样,其他的经典也是这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永远绽放着璀璨夺目的光芒,美丽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的人生。篇五:《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
〃 大道从来是没有界限,言论是从来没有定准的。 提起道德,人们总会定一个标准出来,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总会有这么一个权威的组织定义。我们在遵从善恶是非的时候总是很少去思考,是否我们耳濡目染的就是真正的真理,与之相反的就是绝对的错。从小就灌输的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什么爱呢?是因为党创造了新
中国?好像没有党还是会有新的组织机构来做这些事情;爱国?那么什么是国呢?究根到底不过是一群人因为有共同的利益签订了契约形成的一个团体,很久之前是没有国的,这个世界照样有人,很久以后也会没有国的,人类依然存在着,把时光拉长,人类又是没有的,日月星辰,照旧在自己的轨道上升降圆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可以说是有的,也可以说是没有的,人的言论就更不用说对错了。就像春秋战国时期,孔孟之道是不为各国重视的,魏国听信了孟子的仁义道德,奉行这一规则的结果就是被信奉法家的秦国给灭了,战乱年代只有仁义是不能够成事的,刘备奉行仁义道德不忍取荆州,最后却不得不向东吴借,依着诸葛孔明的计策还大老远的跑到东吴施展了一回美男计。所谓的仁义道德不过是君王的驭下之策,从西汉开始风靡全国成为几千年来的信仰,不过是因为有用!所谓的正统道德其实本身也是有错的,介子推和重耳逃亡时,割肉为其充饥,后来重耳登位成为晋文公,他又要做隐士躲在山中不出仕,晋文公为了逼他放火烧山,介子推死活不出山与母亲活活烧死。
这为的又是什么呢?用儒家说法来说,害母亲烧死是为不孝,背弃君王是为不忠,有 能力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却不承担责任是为不仁,与狐偃等人相交,同甘共苦却没有情意一味指责是为不义,此般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偏偏因为不食君奉成为儒家推崇之人,儒家理论自身矛盾可见一斑!食色性也,偏偏又有男女大防,真情实爱是龌龊的称之为没有礼教,一味夫唱妇随没有自我倒是好的,这就是对的吗?中华五千年,一味尊崇的结果就是现在的虚假成风罢了。君不见,常听说违背伦常,却不知,伦常违背人性,违背天道!驯狗者,埋怨自己犬儿不听话吃了食儿不乖乖站起来,却不知,狗儿本来就是四肢着地走的,你偏偏让它直立走路,岂不是你的错?人认为西施是美的,就认为沉鱼是抵不过她的美貌羞愧,殊不
知,鱼眼中的美要有鳍有鳞流线形体的,若西施真是鱼儿眼中的美,岂不怪哉? 恒久之前。世界还不存在,宇宙都是一片混沌的时候,哪里有什么光明与黑暗、对与错、是与非呢?若执着于是非,本身就是错的啊!有是就有非,如果是的真的是是的,那么也就
没有必要分辨了,正所谓大言稀声。 〃养生——万法自然 〃人间世——道德的过分在于求名,才智的外露在于争胜。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上位者的赏识了;上位者如果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传道者偏偏要申明仁义才是治国之本,就会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而无人顾了。孔子虽然教导颜回,要让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只需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自己却风餐露宿宣扬仁礼,终落得凄凄惨惨的下场,这就是以道德追求名的反面例子了。道德不仅是不能为人求名的,也是不能为道德本身求名的。就如一个人向往自由,以此来修身养性固然是好的,洁身自好很是容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是不难的。可如果这个人处处宣扬自由的好处,要把这种思想灌输到每个人脑中,就会适得其反。心有罪恶之人可以肆意为恶,心有名利之人就可以不择手段,这时,这个人就要说,自由是不妨碍别人基础上的自由,可自由有了枷锁有了限制还是自由吗?而且这个“不妨碍”也是需要人来保证的,用来维持这个秩序的人就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判断某个人的“自由”可不可以自由,也不可以自由的选择做或者不做这个维持者,不然没人维持了这个世界岂不是又乱了套?用不自由来保证自由,就是自由吗?所以人能够做的,只是自己去追求自由,提高自己修为,不能用自己的修养改变别人来为自己赚取名利,更不
能为“自由”这种学说正名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选择的,如果非要在众多选择中辨出一个优劣来,争出一个名分
高低来,就只能互相倾轧了。 反观智,人自诩为万物之灵,自称最有智慧的生物。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智呢?
〃得天道则精神自由,自己什么本性,所见万物亦如是。德行有所长,
形体之陋不足一哂。 在这里想谈一下所谓“天道”。我觉得诸子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后世思想或补而充之,或修而改之使其适于现世运行之道,无出其右者。而诸子百家思想,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讲究“道”,而对道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或者说“终极的道”),那就是“和”。所谓和,就是包容万物,在“和”里,万物运行以其道彼此又不冲突,也就是中国所说的“天道”了。
举个例子,本篇中孔子回答魏王,说“才全”是顺应万物而在心中产生的“和悦”的气质,而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就是“和”的一种,提倡治世之道乃顺应农、林、工、商各行业的规律,国君不能因自己的欲望随意改变万事万物的运行或生死。孔子教育提倡的“有教无类”,亦是包容每个人的特性并顺应其特性使之能够自然发展,这就是“和”。 老庄思想提倡的“无为而治”,更是“和”的一种体现。万物生而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花春开夏谢,果春蕾秋实,蜉蝣朝生暮死,泰山千年不甭,都是不为外物所动的。愚公移山,愚矣!且问,太行、王屋已到了别的地方,就不存在了吗?一石一木,一花一草,依旧是太行王屋,依旧有山里人家因此交通不便,对新的山里人家来说,愚公岂不是损人利己之辈?百年乃毕,愚公没而太行王屋村,千万年毕,太行王屋存而人之焉在?愚公实该傍山乐山,邻水乐水,居山林则享其幽,处湖泽则感其柔,人莫不如是也!今人仪仗器物之利,开山填
海,自认为无所不能,草木毁,山河崩,万物灭而钱财生,而后投入 更多的钱财植树种草,保护珍稀动植物。富贵者以居于风和景美之地为乐,却忘了,如果不是因为赚钱而破坏,本来就人人生活于青山绿水之间的,而现在千金难求养之以为傲的宠物,也不过是曾经的寻常之物罢了!名利之心过重,贪婪之意过重,渔猎不以时,收种不因地,违背天行之道,惩罚乃至!河泽枯,冰雪融,海水涨,良田没。草木稀,沙尘生,万
物绝,人踪灭!人行违和,灾难至矣! 及至法家,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
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迷信观念。 总而言之,所谓圣人,就是因天道,修德行,万物运行之道在心间,不轻蝼蚁,不重王
侯,我即如来,如来即我;我即粪土,粪土即我;如来也如是。 〃调和万物却不以为义,恩泽万代却不以为仁,生在上古却不算老,覆天载地雕刻万物的形状却不算巧。 〃正己而推行教化,使人做一些确实能做到的事,顺应自然规律,明王治理天下,功德覆盖天下,好处不归自己;化育万物而人民并不感到依赖,得到功劳而不去称举表白,使人
各得其所,而自己却站在补课识测的境地,与虚无之道同游。 讲到这里,就想谈谈中西方政府观念的不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