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3:12:37

(5)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五、合作探究

1、这是一篇让作者不能尽兴的游记,从二段中的“悔”字可以看出,那么为什么还要记它?

回顾作者的“悔”和“得”。作者是围绕着“有所得”来展开全文。 首先,作者从这次游玩中“得”到了什么?其次,是从哪里“得”到的? 作者从这次游玩中“得”到了什么?

心得一:要有志、力、物,尽吾志,可以无悔矣。第3段: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记游者众,险以远则来至者少。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追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讨论归纳:从五方面阐述:

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 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④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 ⑤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 在这三个条件中,物质条件是客观存在我之外的,有不确定性的,外物的相助有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人的能力是有大有小的,不能强求的。只有志是自己可

以做到的,懈怠是可以克服的。由此推出了“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成功的条件即使都具备了,可是如果盲目地随大流,人云亦云,只会走向错误方向,给自己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而要做到“尽吾志”,还要“深思慎取”,探本索源,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庸俗做法。

是从哪里“得”到的?

第2段:(前洞)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入之甚寒,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洞)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作者从这次游玩中还“得”到了什么?是从哪里“得”到的?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

3.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4.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

六、延伸拓展

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要?

七、学以致用

1、文言基础知识检测练习(见课件)。 2、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为了教得踏实、放心,大多老师都会大量地讲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甚至有的还逐字逐句翻译,甚至要求学生背诵译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教文言文,我觉得,作为课改的一线教师,只有将课改落实到课堂上,才能将课改改到深处。因此,尝试新颖、实用的教法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做到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如此。

诵读是前提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要学好文言文,最好

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突出朗读。因此,本课的教学就很注意了这一点。教师范读的有3次(全文范读,段落范读),学生齐读有四次(全文齐读,段落齐读),自由读有2次,背诵3次(课下自己背诵、课堂自由背诵、课堂全体背诵)。几个来回下来,自觉的学生基本熟读成诵,懒一点的学生也能熟读。通过这样的诵读教学,基本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

积累是关键新课程的文言文教材,课文的注解几乎覆盖了将近80%的

语句。因此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课堂问询,将发现的问题变为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而有针对性的讲解。经过自学以后的学生不希望老师课堂涉及所有文言字词的繁琐的列讲,而是最希望老师能讲一些和课文相关而自己又不知道的知识。因此,教师只应当强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值得重点掌握的字词,这样学生在学习少数重点词汇中一课一得,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此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每段只选取了一些重要的词汇以及句式在课堂上讲解。

趣味是目的虽然说文言文教学是古汉语教学,但文章能流传至今必定

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即作者的情感态度。所以文言文教学既要抓“言”(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等),又要抓旨,只有认真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才能体味文中作者的“趣味”,以提高人文素养。而本文作者即事明理意在表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明白“尽志无悔”才是学习这篇文章最根本的目的。

有预设的课堂就是有收效的课堂,反复诵读解决了背诵这一大难题;少数重点词汇的强化学习,增添了文言词汇的积累,致使学生在逐步积累中不断丰富文言词汇,做到一课一得;作者“尽志无悔”的说理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积极上向的正能量。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5)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五、合作探究 1、这是一篇让作者不能尽兴的游记,从二段中的“悔”字可以看出,那么为什么还要记它? 回顾作者的“悔”和“得”。作者是围绕着“有所得”来展开全文。 首先,作者从这次游玩中“得”到了什么?其次,是从哪里“得”到的? 作者从这次游玩中“得”到了什么? 心得一:要有志、力、物,尽吾志,可以无悔矣。第3段: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记游者众,险以远则来至者少。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