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MK - 24.城乡统筹视野下的山地城市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 以重庆市武隆县为例
性。
未来武隆的发展也将是做大做强旅游及相关配套产业,那么未来武隆的城乡关系也将是通过以旅游为龙头、“因乡兴城”的城镇化模式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关系的判读一直是城乡空间布局、城乡人口分布的重要依据。武隆这一类旅游城市的城乡关系和一般的工业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图1和表3)。针对一般的工业城市,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主要提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通过城镇化的带动,实现“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而对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以旅游立县”的武隆而言,产业体系和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由于乡村地区旅游资源以及休闲度假地产的开发,带动城镇地区服务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很多的非农就业岗位,也即是武隆通过“因乡兴城”的城镇化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现实的案例中,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城乡职住分离现象,存在很多家住巷口镇但长期在仙女山附近从事旅游服务业的个案;二是城乡服务分离现象,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期从事非农业工作(如星级农家乐的大量兴起),家庭成员到城镇购买服务的现象大量出现,如生活消费品、公共服务设施等。
乡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外地置入型城镇化休闲度假人口旅游城镇化本地城镇化旅游业直接就业相关配套产业就业工业城镇化本地城镇化工业企业就业相关配套产业就业 图1 工业城镇化、旅游城镇化与人口集聚发展关系示意 表3 快速城镇化与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统筹模式对比
城镇化模式 城乡关系 城乡互动 就业形式 快速城镇化下的城乡统筹模式 工业城镇化 以城带乡 城市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 工业就业与服务配套就业 旅游城镇化下的城乡统筹模式 旅游城镇化 因乡兴城 乡村支持城市,
4 重庆市武隆县旅游城镇化发展实例
4.1 基本概况
武隆县位于重庆市的渝东南地区,距离重庆主城车程2小时,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占48%。2007年由于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成功入围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此后,武隆的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2014年旅游接待达1908万人次,是2007年的12倍,旅游收入占GDP的8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县,旅游景点主要有天生三桥、仙女山旅游度假区、芙蓉洞等,景点主要集中在仙女山镇和江口镇。
4.2 武隆县旅游城镇化发展特征
(1)旅游引领,增速领先全市。武隆的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是非常高的,2014年达到了81.6%,同期三亚才是62.5%,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图2)。旅游业由于产业关联强,带动农民增收上作用显著,武隆全县农家乐394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03家,农家乐的床位数占到了接待床位数的3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也快于重庆全市(图3)。
9082.3 81.6 75.9 8069.1 706062.5 58.0 60.5 5056.5 4030201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302520151050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武隆重庆全国三亚 重庆武隆 图3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图2 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
(2)点上建设,过度集中。上文提到武隆已开发的景点主要集中在仙女山镇和江口镇,特别是仙女山镇,既靠近世界级旅游资源,海拔又在1000米以上,非常适合重庆“火炉”的夏季消暑纳凉,导致仙女山镇的度假地产快速扩张。仙女山镇目前已经开发的建设用地为5.58平方公里,其中度假地产用地共计350公顷(包括配套道路和绿化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63%,这种大规模、小户型(户均53平方米)的度假地产开发也对风景旅游资源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图4)。
(3)旺季设施“吃紧”,淡季有待开发。武隆旅游旺季时间集中在4至10月份,特别是“五一”、“十一”黄金周,接待人数严重超过接待设施的承载量,水电供应短缺,床位也严重不足,时常出现游客迫于无赖“私家车过夜”的现象。而淡季,虽然武隆也在策划滑雪、赏
雪等旅游活动,但整体上还是游客有限,有待进一步挖掘。
图4 武隆县仙女山度假地产开发现场勘查照片
4.3 武隆县旅游城镇化规划发展路径
(1)全域旅游:由点到面,建设“中国武隆公园”。为应对武隆目前旅游开发过分集中在某几个景点上,充分利用武隆的旅游品牌效应,带动全县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由点到面”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发展高山错季蔬菜、高山草食牲畜、高山有机红茶、特色林果业、特色古寨(如苗族村寨)等旅游产品,建设“中国武隆公园”。
(2)方式引导:由观光游、度假游向体验游转变。随着我们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发展将向体验游的方向转变,目前武隆还主要集中在观光游方面,度假游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置业这一层级,休闲娱乐等活动与当地经济衔接不紧密。未来应适应旅游方式的变化,在乡村旅游方面,结合农特产品,建设生态农场,消费者可自行种植、采摘;利用国家旅游度假区吸引高端人群集聚的先决条件,积极发展疗养保健、休闲健身等健康产业;借助文化旅游的兴盛,吸引文化人才与创意型人才,依托乌江影视基地、仙女山创意产业园与“印象武隆”等产品,发展文化创意等体验产业。
(3)布局形式:分散布局,提升品质。为构建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避免过分向仙女山镇集中的不利局面,适应武隆的山地地形条件,规划采取“组团式”布局的理念,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本底资源,山、城相衬,旅游接待节点与大的旅游环境可以相得益彰,提升全县旅游的品质。
5 结论与展望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但需要各个地区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城镇化道路。山地地区占了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并且城镇众多,因此山地城镇的城镇化道路抉择将是我国落实新型城镇化任务的重要实践。本文从旅游城镇化的视角,探索
了旅游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城乡统筹模式的转变。并以重庆市武隆县为案例,探讨了武隆县旅游城镇化的发展过程、特征以及遇到问题之后的解决路径。
今后一段时期内,各个地区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实践将是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一些资源特色鲜明、工业发展欠缺的小城镇采取旅游城镇化这一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发展路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期待更多的小城镇加入到旅游城镇化的这一讨论主题中,并针对旅游城镇化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找到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李京文. 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十个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 2003, 10(2): 37-43.
[2] 仇保兴.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辩——\模式\超越\模式\的诱惑和\模式\的泥淖[J]. 城市规划, 2008, (11): 9-14.
[3] 许坚. 健康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J]. 中国土地科学, 2005, 19(4): 62-64.
[4] 韦亚平.人口转变与健康城市化--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J].城市规划, 2006, 30(1): 20-27.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Z]. 2014.
[6] 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1, 15(3): 326-342.
[7] 陆林, 葛敬炳. 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 地理研究, 2006, 25(4): 0741-0750. [8] 李柏文. 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 旅游学刊, 2005, 25(6): 88-95. [9] 陆林. 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J]. 旅游学刊, 2005, 20(4): 10.
[10]徐汎. 全球化背景的世界旅游业及中国旅游业的转型[J]. 北方经贸, 2007(6): 117-118.
作者简介
冷炳荣,工程师,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鹏,工程师,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钱紫华,所长,博士,正高级工程师,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