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及其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书
南京邮电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 学院
题目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及其分析 专业 班级 指导老师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及其分析
引言
当人摆脱了一种常态性质的压迫,往往就会向着反向进行舒展和发泄。这是心理必然的过程之一,通过寻找这样假定的平衡,人完成个人精神层面的补偿。对于辛苦的高三学习生活,支持每一个人的并不是知识的乐趣,千篇一律的重复会磨去所有原本看似富有吸引力的亮点。那么,还有什么能够让人坚持下来呢?
压迫和期待。
为了能够让压迫持续下去,就必须构造一个非常灿烂辉煌的未来作为期待,于是“理想大学”就应运而生。它是从父母、老师和个人三方面出于不同出发点和目的而共同虚构的一个概念,三者相互统一,达成了一个“没有压力、愉快轻松”的特性。
而日常教学课程则成为了这个虚假印象的第一个牺牲品。 摘要
本文通过小范围问卷调查(来源于网络)提供的数据作为实例支持,辅以大量文献及理论资料,对于“大学生逃课”这一现象进行了多层次与方面的分析,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能够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改良,全面提升大学生教育的效率和收益比。
关键词:逃课 大学生 普遍性 多方面 联系
一、理论分析
(一)逃课
“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大学心理学》)
季亚钦科给出了逃课的狭义定义,当学生没有请假告知授课教师等应知情者的情况下,未按照其已被告知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日常授课进程的行为被称为逃课。
在分析逃课情况产生的原因之前,我们必须清楚逃课的定义。
(二)逃课的成因
促使大学生逃课的原因相对比较复杂,从各方面来看,逃课都是有成因的,其真实原因往往并非单纯的懒惰。
1.个人因素
无论其外部因素是多么复杂,个人因素都是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个人因素根据其情况可以细分为个人主观因素和个人客观因素。
两者的关系并非互相独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客观因素是诱发和影响主观因素的重要成因之一,从某种程度来看,个人客观因素与外部因素是有着相似性的。
客观因素可能包含但不限于生理不适感、对于课程进度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自我能力认知、与教学不匹配的学习方式等。
主观因素往往是个人客观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可能包含但不限于骄傲感、自卑心理、习得性无助、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实际上,并没有单纯因为懒惰而逃课的学生,往往被我们认知是由于不够勤奋而逃课的学生都有一个通性,他们的学习专注度不够,在课程上遗落较多,不易赶上。此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与其余学生做对比时)或习得性无助(尝试学习但因遗漏过多难以为继时)。同样,学有余力者也容易产生骄傲感,是以怀疑课程的有效程度而逃课。
2.自然环境因素
这是外部因素之一,也是最为不明显的外部因素,主要包含如雨雪天气、天气冷热等不可抗力因素,它是对逃课心理影响最小的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广义社会环境与狭义社会环境两部分,前者指以整个社会为总集的抽象社会,后者指以具体社交圈和人脉网为总集的具象社会。
我们称逃课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行为或者案例。是因为它不具有个例性,而是成为了一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看似合理且平常的普遍行为。除去最重要的个人因素之外,社会环境因素成为了外部因素最重要的部分。
广义社会环境中,像引言中所说的“理想大学”概念是一种讹传到几乎具有真理性的谬论(,但谬论永远不能成为真理)。其传播的年龄层广度甚至低到了尚未接受初等教育的儿童。在没有辨识能力和“大学”概念形成的儿童的意识里,理想大学的概念可以很快而且根深蒂固地形成。
其次,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接受的新鲜事物从高中之前的受限到相对自由(甚至绝对自由,因为很多父母也会接受或被迫接受理想大学的思想),能够吸引他们的必然不是大多数人已经进行了十二年的知识学习过程。
而在狭义社会环境里,距离最近的室友之间、关系很好的朋友之间互相影响,从众心理的体现,包括诸如把广为流传的“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作为一种“我是大学生”的象征的心理等都是难以忽视的社会环境因素。
4.其他外部因素
除去2、3的稳定外部因素之外,还会有突发外部因素、时效外部因素等成为逃课的成因,但因其个例性以及不可预测性,我们不予以讨论。
(三)逃课的解决方法
既然我们分析得到了逃课的成因,那么针对其得到解决方法也不是难事。 首先,从持性善论的观点来看,我们假定学生逃课行为并非存在主观消极,而是因为教学的方式不易接受。实际上,这种情况很正常,作为教授、讲师,其以会向不会来倒推的过程是很难让并未接受一星半点的学生去完全理解这门课程的。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就是常说的破罐子破摔。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方法也很简单,对教师的要求提高,当一个教师可以从本质上理解其所要讲授的内容时,他才能够感受学生所不理解的难点在于何处,并且以合适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难题。而并非通过黑盒化、经验化的教授大纲来进行复述。
其次,应当放开授课环境,以南邮为例,从部分宿舍区抵达教学楼需要耗费十五至二十分钟之久,徒步行程有两公里左右。这无形之间加大了自然环境因素的权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走这么远的,如果遇到雨雪天气,高温低寒,这一段路途都会成为一种阻碍。
比如可以采取互联网授课,进而取消强制性的出勤率检查。但是这不是单独出台的一项政策,与之相辅相成的是非常严苛的考试纪律。
出勤率检查是一个令人欢喜令人忧的事情,它诚然可以有效减少狭义逃课的频率,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减少逃课的频率。(当然,我猜测这是有一部分人需要学生出勤率来彰显学校的学风优秀和自己的业绩卓越)
自由学习的制度更有利于知识的摄取,比如我个人就喜欢在晚上学习,这段时间的学习效率是惊人的高,不幸的是,并没有重要的课程安排在晚上。
说了这么多如何改善教学方法,我还得提一提如何让学生自身有所提高,不然一定会有人批驳这篇文章是一篇“站在自己利益出发点上的偏激文章”。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从最开始我们应该杜绝“理想大学”的灌输,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让每一个人领会到自己走在一条束口的道路上,越往下走,受到的约束只会多不会少。这是从基础上改变了其上面所有发展的方向。
而后,更多的见闻可以降低一个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新鲜感,如果见闻足够广博甚至可以让其安贫乐道,更加喜欢淡泊的状态。能做到这一点的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坚决不能让人处于视听闭塞的情况,这不仅取决于人自我的修养,还取决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予以其影响。
直到最后,我们才在已经在三观意识成型的大学生身上做文章,当然这个文章真的只能算是表面文章了。此时的人行事准则都已成型,无论对错,已经很难接受根本上的改变,其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思维的形式普遍很难修正。可能更严格的考核制度甚至我所鄙夷的出勤检查会有助于学生自我监督,但是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这一个部分的后半段的内容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宿命论,人最后的样子都由自己摊上的家庭和成员的见识水准、受教育程度有关,这和当代人们推崇和希望的积极的自我进取思想是相悖的。但是作为一篇论文,我们需要实事求是,现实就好像徐志义在《世袭》中说到的“小树不折要疯长,养树人是有责任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