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
1 主题内容和适应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设计、仪器设备、野外工作、质量评定、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和成果报告等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术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找矿以及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勘察等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同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4499—93 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 GB/T0069—93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3.1 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是利用人工源建立谐变电磁场,在给定发收距r的情况下人为地改变电磁场的频率f,以探测地下同电阻率不同埋深的地质体与地质构造。 3.2 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的装置形式(图1)。
图1 电偶源频率测深法的常用工作装置
3.2.1 水平电偶源赤道装置(图la)。
AB接地发射,r和AB的夹角?为90,MN平行AB,磁传感受器方向分别垂直MN和地面,
0
206 地球物理勘查标准汇编
可观测Ex、Hy、Hz。施工中发射和接收点同向等距移动。该装置场强绝对值最大,最易满足该区。
3.2.2 水平电偶源轴向装置(图1b)。
AB接地发射,r和AB的夹角?为0,MN沿AB方向,磁传感器垂直MN,可观测Ex、Hy。
0
3.2.3 扇形(CSAMT)装置(图1c)。
AB接地长导线为发射源,在r>3?(穿透深度)的形范围内布置测网,通过在接收点同时测量电场和磁场两个互相垂直的水平分量的振幅Ex、Hy和相位?Ex,?Hy,有特殊要求时可做矢量,张量观测。
各场分量的视电阻率计算公式见附录B。 3.3 应用条件
3.3.1 勘查对象与周围地质体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 3.3.2 勘查对象产生的电性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分辨出来。 3.3.3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只宜列为试验研究项目:
a.方法有效性尚不明确的新区; b.新装置、新参数的探索与使用;
c.外来电磁噪声干扰较严重,使用现有仪器及观测方法的效果受到影响的地区。 d.勘查对象与围岩之间的电性差异较小,或勘查对象的相对规模不大,埋深较大,无法肯定是否能测出异常响应的地区。 3.4 具体地质任务
3.4.1 凡符合应用条件或经试验研究确定了方法有效性的项目,应当根据地电条件、信噪比以及有效探测深度和精度确定能承担的具体地质任务。
3.4.2 正演模拟计算是论证方法有效性、优化野外装置、选择观测分量以及考察装备实验能力的必要手段。正演所选取的地电断面类型及参数要以已知地段及不同工作区的实际断面为参考,正演计算求取的最佳装置要在已知地段以及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验。
4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4.1 资料收集
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以往的物探成果、电性资料及有效的方法技术资料; 地理及测绘资料; 管道设施及输变电网布局。 4.2 现场踏勘
实地考察测区地形、地貌、交通及生活条件; 核对已收集的地质、物化探及测绘资料;
必要时测定电性参数,并分析它们与勘查对象的相关性;勘探区或其他附近有钻孔时,应在全面收集钻孔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施工一定数量的孔旁测深,并反演其地层电性参数。
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 207
5 技术条件
5.1 工作任务
5.1.1 频率测深法的具体任务应在任务书中明确规定,其内容包括:
a.项目名称、工作地区、范围及比例尺; b.工作目的、勘查对象;
c.实物工作量及技术资料经济指标; d.提交成果资料的内容入时间。
5.1.2 根据任务书和工作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条件及其它有关资料编写设计书。其内容应包括:
a.任务及目的要求; b.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c.工作方法与技术; d.提交的成果;
e.技术经济指标与生产管理; f.设计附图。 5.2 测网布置原则
5.2.1 测线要尽可能垂直于勘查地象的总体走向,并尽可能与已知点相接。
5.2.2 勘探网度要与地质任务、勘探程度、最终成果平面图比例尺相适应,要求对勘探区的最小勘查对象至少有两条测线、每条测线不少于两个相邻测点予以控制。在构造复杂地区,测网可适当加密。
5.2.3 测线及测点编号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顺序编录。 5.3 测地工作
5.3.1 测点的平面位置其点位误差在工作比例尺的成果图上就不大于2mm;高程误差应满足:当勘查对象的最小埋深超过50m时不得超过最小埋深的2%,当勘查对象的最小埋深不足50m时,其高程误差应小于1m。
5.3.2 测网基线或重要剖面的端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与测网附近的三角点或物探测网控制点联测。
5.3.3 野外试验线(点)可采用地形图定点。
5.3.4 每个测站(发、收)收发距误差不超过±0.5%;AB、MN距离误差应不超过1%(仅利用比值参数?Ex/Hy时,对r、AB距离误差不作要求);AB、MN方向误差不得大于3。
5.4 工作总精度
5.4.1 设计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总精度时,应主要依据下列原则:
a.根据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的总精度应首先考虑能够观测与分辨最小勘查对象产生的最弱异常,一般应使最大误差的绝对值小于任何有意义异常的1/3。
b.根据仪器设备的性能,设计的总精度,不应超过现有仪器所能达到的精度。 5.4.2 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工作的总精度应以均方相对误差衡量,根据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测量方式和转换视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不同,其各种影响因素引起的误差分配值和分级标准
208 地球物理勘查标准汇编
不同,现列于表1:
表1 分项 误差分配值 级 别 电位差U (%) 电场 磁场 电流强度I (%) 其它 (%) 视电阻率无位均方相对误差(%) 不同观测方式的装置均方相对误差 (%) ±2.0 视电阻率有位均方相对误差(%) ?Ex Ⅰ级 ±2.0 ±3.0 ?Hy ±1.0 ±2.0 ±0.5 ±1.5 ±4.5 ±4.0 ±6.0 ?Hz ?Ex/Hy ±2.5 ±5.0 ±2.5 ±2.0 ±3.5 ±5.5 分项 误差分配值 级 别 电位差U (%) 电场 磁场 电流强度I (%) 其它 (%) 视电阻率无位均方相对误差(%) 不同观测方式的装置均方相对误差 (%) ±3.0 视电阻率有位均方相对误差(%) ?Ex Ⅱ级 ±3.5 ±5.0 ?Hy ±2.5 ±3.0 ±1.5 ±2.0 ±7.0 ±5.5 ±9.0 ?Hz ?Ex/Hy ±4.0 ±8.0 ±3.5 ±3.0 ±5.5 ±8.5
表1中视电阻率无位误差为U、I的观测误差和其它误差的合成。“其它”误差包知天然和人文电磁干扰、仪器噪声及不稳定等引起的误差和因温度变化引起的表层电阻率变化而产生的误差的合成;有位误差为无位误差和装置误差的合成。
5.4.3 在不改变设计总精度和不影响地质效果的原则下,可根据测区地形、地电条件、干扰水平及装备配置等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各项误差分配差系。
5.4.4 在干扰严重的地区,可根据项目地质任务需要以及实际地电条件和干扰预测结果,允许在设计中明确该项目特定的总精度,呈报任务下达单位审批,以满足不同项目的要求。 5.5 生产试验工作
5.5.1 开工初期应在测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电断面和观测条件进行多参数、变r距的生产试验工作。
5.5.2 生产试验工作的目的
a.了解勘查对象的异常响应特征; b.查明外来电磁干扰特征; c.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性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