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2)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在空间和时间中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确立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观点,搞清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路线。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意识现象,进一步把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意识问题上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的界限,正确理解意识的作用,正确认识电脑是思维的模拟,永远不能代替人脑。
教学重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物质的存在形式;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路线;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
教学难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世界物质统一性论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电脑是人脑的思维模拟。
教学时间安排:12学时 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3、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与“始终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5、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与可持续发展。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1、关于物质概念的问题; 2、关于物质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3、关于信息的本质问题; 4、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 5、关于意识的结构问题;
6、关于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 7、关于“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的问题;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 参考书目:
1、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篇第三、四、五、六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3-105页。 2、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08-520页。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一章第四、五节,第三章第一、三、四、五节,第五章第一、二、三节,《列宁选集》第2卷,70—90、144-151、154-176、258-280页。
4、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753-761页。 5、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444-446页。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观(material view)
物质这一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先提出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使用过物质(matter)这个概念,那他们对物质的看法如何呢?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materialism material view)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物质观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哲学家们把某种或者某几种物质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把世界统一于水、火、原子(atom)等。 中国古代唯物论者把金、木、水、火、土看成物质,并由此构成万物; 古印度认为“四大”,即地、水、风、火,是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士(Thales,公元前624——前547年)断言,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公元前585——前525年)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气。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公元前530——前470年)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metaphysical materialism)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物质观的第二发展阶段,这种物质观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的。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原子是最小、最基本的单位,是永恒不变、不可分割的,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原子。特别是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Dalton ,1766——1844年)追随古代希腊原子说(atomists)的观念,提出物质由原子组成,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的、最基本的单位,它具有不可入性、不变性和不可再分性。当时最流行的一个观点是:物质就是原子,原子就是物质,原子是“宇宙之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主张在科学的基础上理解物质,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direct-viewing),这是一大进步。但是它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specific structure),把原子的特定形态和属性作为物质的不变的特性,并把当时科学所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层次的认识当作对物质的最终的认识,混淆了共性与个性(general character and individuality)的关系。这种物质观最突出的是其形而上学性,它既不能容纳自然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又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导致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 idealism)。
启示: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代科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出现,使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现代物理学发现了与电子、质子等已知粒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刚好相反的“反粒子”。由“反粒子”组成的事物和现象统称“反物质”。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空间探测、海洋开发、新能源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或将要引起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分化、专门化和在此基础上高度一体化、综合化的双重趋势,一方面要求哲学予以新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丰富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
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 factor)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复杂的结构不仅有诸要素的构成方式,还有诸多层次的联结方,所以,结构包括事物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排列次序、结合方式,既有数量结构,也有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还有相互作用结构。物质系统(material system)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结构决定功能,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优化整体结构,优化组合,就是要实现物质系统的最佳功能。物质的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当结构相对不变时,事物处于相对稳定即量变过程中,当结构发生变动超出一定范围时,就会使事物发生质变。因此,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material structure)理论丰富了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movement view)、时空观(space and time view),丰富了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不仅如此,在人类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也有重大意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以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研究为目的的,现代思维科学(thought science)的发展,有利于对人脑复杂结构研究的深化。在实践中,人们掌握了一个事物的结构,就可以把它复制出来。仿生学就是以生物各种构造为对象进行工程技术模拟的科学。电脑是对人脑部分思维活动和功能的模拟,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唯心主义(idealism)作斗争中,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辩证地总结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选集3-55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柏克勒发现铀射线,1897年约·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学说,1905年爱国斯坦(Einstein)提出狭义相对论等等。电子和放射现象的发现证明原子内部是有结构的,打破了原子不可入、不可分和质量不变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自然科学家的哲学思维的混乱,认为电子取代了原子,物质非原子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Machism)者利用这个“物理学危机”,宣称“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驳倒了唯物主义。
列宁(Lenin)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依据马克思和思格斯的方法论原则,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辩证地论述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物理学关于物质结构学说的联系和区别,指出“消失”的不是物质,而是旧的原子论(atomists)。由此,列宁得出哲学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objective reality)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sensation)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全18-130)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的重大飞跃,标志哲学物质观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辩证地理解物质概念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呢?
(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不依赖于意识(consciousness)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objective reality)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具有无限多样的特殊性质,但是有一种性质是它们共有的,就是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指的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古代有个有个寓言故事“雁还是雁”,说明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客存在的,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2)物质是可以认识的,“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们能够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和思维,日益深入地认识物质世界。通过感觉认识物质的各种具体形态,通过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可以把握物质的本质。
(3)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philosophy category)
我们讲的物质,不是别的,是指的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哲学范畴是反映整个世界最一般、最本质的联系和规律的基本(范畴)概念,是客观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dialectical relations)的反映,是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最高概括性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materialist monism),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dualism)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knowability),同坚持了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agnosticsm)划清界限。
(3)克服旧唯物主义(old materialism)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4)为科学家认识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物质概念的讨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物质概念可以分为“认识论上(epistemology)的物质概念”和“本体论(ontology)上的物质概念”,并对所谓“本体论上的物质概念”作了不同的尝试性表述。
第二种意见认为,只能有纯粹本体论的物质概念,不应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入手来解释物质概念。认为如果把认识论问题扯进去,就不能得出科学的物质概念。
第三种观点认为,物质概念只能是列宁的物质定义。大多数人认为前两种观点不科学或不能成立。一些人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既有认识论意义,也有本体论意义。另一些人认为,物质概念作为范畴属于认识论问题,因而不可能建立纯粹的本体论上的物质概念。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哲学划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状况就结束了,不应再提本体论概念,而应研究物质和意识(matter and consciousness)的关系,而列宁的物质定义就凝结了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看法。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物质和存在关系的讨论
“存在”(existence)一词在不同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唯心主义把存在归结为精神(spirit),例如,贝克莱(Berkeley)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主义所讲的存在是个人的主观存在,基督教(Christianity)认为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杜林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而这个存在既包括物质又包括精神。恩格斯在讲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存在”一词和思维相对,是“物质”的同义词,而在讲世界统一性时,认为物质和精神都属于存在,因而反对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提法,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学术界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表述哲学基本问题时,的确是把“存在”当作“物质”的同义词来使用的,但即使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两个概念也不是完全等同的。有人提出,“存在”概念有三重规定:第一,是有而不是无,它表征着具体事物都存在着;第二,存在就是现实世界(real world);第三,存在相当于认识论中的现象,它概括了一切物质、精神和社会现象的存在。因此,二者相似处在于都有极大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普遍性,外延广大。在人类出现前,由于没有精神现象,二者是统一的。当精神出现后,二者就不等价了,但在讲哲学基本问题时,由于把精神现象(spiritual phenomenon)划分出来了,二者也是等同的。在普通的科学意义上,二者又不相同:第一,外延和内涵不同。第二,反映事物的深刻程度不同,在认识论上居于不同的反映逻辑层次。存在概念回答的只是有无问题,而物质概念在肯定有的前提下进一步揭示了特性,它表征着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个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第一,作为“物质”的同义词,用作名词,表征事物本身。第二,用作动词,用来表示事物的状态。如运动、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中的存在一词即用作此意。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asic attribute)
什么是运动呢?运动(movement)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讲的“运动就是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inherent attribute)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属性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我们讲: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这已被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全部科学成就所证明。
从客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每个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所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启示:既然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我们看问题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运动的观点去考察研究事物。如:有的同学刚入学时成绩可能差一点,以后通过努力就能赶上去,不能用老眼光看人。同学们翻一下日历,每年的春节都不一样,“隔年的皇历翻不得”。这样我们又长了个心眼,就更聪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