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生物习题

微生物习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21:23:36

A.能干扰D.NA.合成 B.消毒效果与作用时间有关 C.常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消毒 D.对眼和皮肤有刺激作用 E.穿透力强 10.关于消毒剂作用原理是

A.使菌体蛋白变性 B.使菌体蛋白凝固 C.使菌体酶失去活性 D.破坏细菌细胞膜 E.以上均正确

11.紫外线杀菌原理是

A.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 B.使菌体蛋白变性凝固 C.破坏D.NA.构型 D.影响细胞膜通透性 E.与细菌核蛋白结合

12.血清,抗毒素等可用下列哪种方法除菌

A.加热56℃30min B.紫外线照射 C.滤菌器过滤 D.高压蒸汽灭菌 E.巴氏消毒法 13.判断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主要依据是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 B.芽胞被完全消灭 C.鞭毛蛋白变性 D.菌体D.NA.变性 E.以上都不是

14.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 )

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C. 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

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 E. 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15.关于正常菌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B.肠道内的痢疾杆菌可产生碱性物质拮抗其他细菌;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是需氧菌;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16.关于菌群失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菌群失调进一步发展,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就可称为菌群失调症; B.菌群失调症又称为菌群交替或二重感染;

C.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正常菌群成员的耐药性,从而引起菌群失调症; D.可使用生态制剂治疗菌群失调症;E.内分泌紊乱也会引起菌群失调症; 17.实验室常用干烤法灭菌的器材是( )

A.玻璃器皿;B.移液器头;C.滤菌器;D.手术刀、剪;E.橡皮手套 18.关于煮沸消毒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煮沸100℃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B.可用于一般外科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的消毒;

C.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到105℃;D.常用于食具消毒;

A. E.不足以杀死所有细菌。

19.杀灭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 A.灭菌;B.防腐;C.无菌操作;D.消毒;E.无菌 20.新洁尔灭用于皮肤表面消毒的常用浓度是( ) A.0.01~0.05%;B.0.05~0.1%;C.1~5%;D.10%;E.2% 四、问答题

1.试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2.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

3.简述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 4.什么是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其机制如何?

第3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测试题答案

9

一、名词解释答案

1.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如注射使用的酒精。 2.灭菌:杀灭物体所有上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法。要求比消毒高。

3.防腐:防止、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如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 4.无菌:指物体中或物体表面不存在活菌的状态。

5.无菌操作:指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方法。医疗中的手术、介入治疗等。

6.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

7.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二、填空题答案

1.破坏菌体蛋白,抑制或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2.烧灼法,干烤法,焚烧法。 3.牛奶和酒类。

4.煮沸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间歇灭菌法,流通蒸气消毒法。 5.干扰细菌D.NA.合成,变异和死亡。 6.保护,减弱 7. 高压蒸气灭菌法。 8. 紫外线消毒。 9.硝酸银 10.龙胆紫。

11.繁殖体,浓度,作用时间。

12.浓度和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环境中有机物对消毒剂的影响,消毒剂之间的拮抗。 13.氯,漂白粉 14.排泄物,地面 15.石炭酸,来苏儿 三、单选题答案

1.C. 2.D. 3.D. 4.E. 5.A. 6.E. 7.A. 8.C. 9.E10.E.11.C 12.C 13.B 14.E 15.A 16.E 17.A 18.E 19.D 20.B 四、问答题

1.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1)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消毒剂浓度越大,作用的时间越长,杀菌效果就越好。但应注意例外,酒精在70~75%时杀菌的效果最强,而其浓度过高,会使菌体表面的蛋白迅速凝固,使酒精无法渗入菌体内部发挥作用。

(2)温度和酸碱度:通常温度升高,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增强。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与酸碱度有关。不同消毒剂有不同的最适酸碱度,如酚类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中的效果比较好。另外,细菌在适宜的酸碱度抵抗力较强,如果偏离其最适的酸碱度,细菌就很容易被杀死。

(3)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细菌的数量越大,所需的消毒剂浓度就越高,作用时间就越长。所以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消毒剂的种类和浓度。

(4)环境中的有机物和其他拮抗物的影响:不同的化学消毒剂有其各自的拮抗物质。细

10

菌也经常与血液、痰液和脓液等有机物混合在一起。这些混杂物可和消毒剂结合,从而影响化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2.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

原理:使细菌菌体蛋白质凝固和变性;使细菌核酸降解;使细菌的胞浆膜损伤。 类别:

(1)煮沸法:煮沸10分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若需杀死芽孢,应延长时间至1-3小时。可用于外科器械、注射器、胶管等的消毒。

(2)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常压下用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通常10-15分钟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但不保证杀死芽孢。

(1) 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能够杀死细菌所有的繁殖体和芽孢,主要用于不耐热的物质,如某些营养培养基的灭菌。

(2)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灭菌效果最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通常压力为1.05kg/cm,温度为121.3℃,持续15-30分钟。可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该方法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物品的灭菌,如生理盐水、普通培养基手术器械等。 (3) 巴氏消毒法:加热61.1-68.8℃30分钟或者71.7℃15-30秒,可杀死物品中的病原菌和杂技菌,而不破坏物品的质量。如牛奶和酒类的消毒。 3.简述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

(1)防御外来致病菌:如组成人体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学屏障,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和粘附。正常菌群的酸性代谢产物,造成肠内酸性环境,抑制病原体生长。

(2)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及吸收。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如烟酸、生物素、泛酸等。

(3)免疫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作为非特异性抗原来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4)抗肿瘤作用:能产生一些酶类代谢产物作用于致癌物质;抑制硝胺的合成或降解硝胺;作为抗原或免疫佐剂,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4.什么是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其机制如何?

正常菌群、宿主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正常菌群各成员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就出现了菌群失调,若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就称之为菌群失调症。机制有: (1)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看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使耐药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

(2)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疾病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

第4、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测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转化

2. 转导

3. 溶原性转换

7.质粒

8.普遍性转导

9.局限性转导

二、填空题

1.当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时,该噬菌体称为 ,该细菌称为 .

2.根据噬菌体和宿主菌作用的相互关系,可将噬菌体分为 和 . 3.细菌基因的转移方式包括转化、 、 和 。

10.耐药突变 4. 接合

5. 噬菌体 11.突变

6. F+、F-菌、F质粒

2

11

4.几种质粒可共存于一个细菌中,表明这些质粒间有 。有些质粒不能共存,称 。

5.卡介苗是 失去毒力制成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可用于预防 。

6.L型细菌是指 细菌,培养应用 培养基。 7.介导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噬菌体是 。 8.有F质粒的细菌能产生 。

9.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 、 、 、 。 10.细菌核质外的遗传物质是 。

11.可传递接合性R质粒的基因由 和 组成。 12.有荚膜的肺炎球菌毒力 ,其菌落形态是 型。 三.选择题

1.下列细胞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

A.淋巴细胞 B.真菌细胞 C.细菌细胞 D.螺旋体细胞 E.衣原体细胞 2.下列细菌中,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是

A.破伤风杆菌 B.白喉杆菌 C.霍乱弧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大肠杆菌 3. 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是因为其基因发生了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突变 E.溶原性转换 4.下列哪项不是噬菌体的特性

A.个体微小; B.具备细胞结构; C.由衣壳和核酸组成; D.专性细胞内寄生; E.以复制方式增殖; 5.前噬菌体是指

A.以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B.进入宿主菌体内的噬菌体; C.尚未感染细菌的游离噬菌体; D.尚未完成装配的噬菌体; E.成熟的子代噬菌体。 6.有关质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质粒是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B.质粒是细菌必需结构;

C. 质粒不是细菌必需结构;D.质粒是双股环状DNA.; E.质粒可独立存在于菌体内; 7.有关耐药性质粒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B. 耐药传递因子和F质粒的功能相似; C.R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

D.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R质粒基因突变所致; E. 耐药决定因子可编码细菌多重耐药性

8.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

A.接合;B.转导 C.转化 D.突变 E.溶原性转换; 9.转化过程中受体菌摄取供体菌遗传物质的方式是

A.胞饮;B.通过性菌毛 C.通过噬菌体 D.细胞融合 E.直接摄取 10.突变使细菌遗传物质发生下列那种改变( )

A.质粒丢失;B.溶原性转换 C.基因重组 D.核苷酸序列改变 E.以上均是 11.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

A.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B.不需供体菌 C.不需受体菌. D.需噬菌体 E.需质粒; 12.L型细菌的特征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对青霉素不敏感;B.抗原性改变;C.呈多形性;D.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 E.需用低渗含血清培养基; 13.H-O变异属于( )

12

搜索更多关于: 微生物习题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A.能干扰D.NA.合成 B.消毒效果与作用时间有关 C.常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消毒 D.对眼和皮肤有刺激作用 E.穿透力强 10.关于消毒剂作用原理是 A.使菌体蛋白变性 B.使菌体蛋白凝固 C.使菌体酶失去活性 D.破坏细菌细胞膜 E.以上均正确 11.紫外线杀菌原理是 A.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 B.使菌体蛋白变性凝固 C.破坏D.NA.构型 D.影响细胞膜通透性 E.与细菌核蛋白结合 12.血清,抗毒素等可用下列哪种方法除菌 A.加热56℃30min B.紫外线照射 C.滤菌器过滤 D.高压蒸汽灭菌 E.巴氏消毒法 13.判断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主要依据是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 B.芽胞被完全消灭 C.鞭毛蛋白变性 D.菌体D.NA.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