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
时少,学新课之前都会事先留一些预习作业,但教师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等一般性任务,对学生初读课文的独特体会或理解障碍不甚关注,心中无数,备课时学情分析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更多时候是照抄教参或下载他人的教案,这不是一个学情观照的态度。学生在母语习得中是带着已有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进入阅读的,是带着儿童特有的心境去认知的,并由此而形成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真正关注学情的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初读认知水平,倾听学生的心声,摸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未知和困惑。具体方法是: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将个性化习得或疑问在书上批注的习惯,教师可随时捕捉。 课前预习是一个陌生化阅读过程,学生的初始感知很重要。
2 )设计“学情提问单”,系统整理学生问题,建立学情库(北京芳草地世纪小学)
学情是个动态结构,学情库的建设是一个课程资源的建设,它不仅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困惑了如指掌,增强了备课的针对性,而且透过学生的问题能反照出教师钻研教材的漏洞,有助于深化教材的研读。
3 )在每篇课文学习的第一课时拿出 5 — 8 分钟时间交流初始阅读认知和质疑问难,使每一个阅读的孩子习惯静心自问: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解?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倾听、悦纳、分享别人心得的习惯。
文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读者在解读过程中的种种解释,文学作品的真正生命在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不同解读中。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话语权,教师的使命是更多地是为学生提供足够支撑学习的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阅读、思考、判断。 三、磨砺学情,分析技能
了解学情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学习做学情分析,这是备课的前奏。 【课例 9 】人教版五年级《钓鱼的启示》学情实证分析:
《钓鱼的启示》讲述了一个充满哲理、意蕴幽深的故事: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 2 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坚持让“我”放回湖中。在无人知晓的月夜,放掉一条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放弃可能终生都无法再遇到的垂钓喜悦和成就感受,对一个孩子来说,需要勇气和力量,而父亲引导“我”战胜了诱惑。这次儿时的道德实践,给了“我”人生重要的启示 —— 如何面对诱惑恪守社会准则。
五年级学生( 11 岁的小读者)面对这样一篇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会有什么初始认知?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出正确的分析及提出教学策略呢?
学情实证分析举例:
学生质疑(学学情实证分析与教学策略 情) 1 )鲈鱼捕捞这个问题需要补充课外相关资料,它将有的规定是什助于学生理解父亲的情感与抉择。 么?为什么
要禁止捕捞禁捕能保护鱼类种群的数量,禁捕期一般
是在鱼类的繁殖期,以及幼鱼的成长鲈鱼?
期??
2 )鱼已经上该问题看似是个垂钓技术问题,和文章主钩了,“我”旨关系不大,其实不能忽视。熟练的技巧还要不停地正是“我”酷爱钓鱼的表现,放回鲈鱼才一收一放,要更加举步维艰。 是鱼跑了怎么办? 3 )父亲为什这是文中的一个细节,却是个难点。父爱么盯着鲈鱼同样面临道德的考验;要在这个细节上做看了很久? 文章,引导学生读懂父亲的内心世界。 4 )父亲为什这个问题问在了教学重点上,很有穿透力,么非要是一个可以贯穿全文的问题,第二课时深“我”把钓读文本时可以从此突破,避免琐碎的串讲到的鲈鱼放串问,有一个对话的高起点。 回湖里去 ? 5 )我不止一这个问题涉及两个内容,一是诱人的次地遇到与“鱼”是什么?查找课文原文,有相关描那条鲈鱼相写。二是语言表达方式,要顺势介绍引号似的诱惑人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特指、借代手法的的“鱼”。诱表情达意作用。
惑人的“鱼”指什么 ?
学生没有读针对性教学策略 出、读懂的信息 1 )为什么父这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是一个动作细节亲会在和儿描写,透过它可以看到父亲作为一个垂钓子得意地欣爱好者对垂钓规则的关注和自觉遵守,如赏大鲈鱼时果学生读出并读懂了这种道德素养和道德看表? 自觉,也就读懂了父亲不容争辩的态度。 2 )儿时垂钓《钓鱼的启示》也是人生的启示,是一份获得的“启宝贵的人生财富;它回答了道德的养成贵示”是一份在童年的教育和父母的垂范;它向学生传精神财富,如导的道德追求和恪守准则的明确信息,将何理解“启在学生心中种下道德生长的希望、信心与示”的含义。 力量。 3 )文中为什这是情景交融的笔法,营造了道德审美的么四次描写悠深意境。皎洁如水的月光,既烘托了诗月光? 情画意的环境,又是心灵启迪的象征,暗
示出高尚道德的玉洁冰清。
通过以上学情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成熟教师的备课经历与准备,教师应该懂得:质疑问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程,是与文本对话最为有效的方式。对小学生的质疑问难,不要太多奢求,不要过多苛求,不要揠苗助长,本本色色就是好,不懂就问才是真;关键是教师要对学情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只要心中有学生,长期坚持磨砺专业技能,质疑问难后的学情实证分析,就一定能够成为语文教学开山的斧、架桥的梁、通往问题解决的路。
第三节 学情观照下的语文备课设计
一、学情是教师研读教材的动力
【课例 10 】《将相和》一课学情及教材研读与处理。
《将相和》改编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篇课文。 课前我们做了学情调研(年级学生 29 人): 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还有哪些不理解问题?调研的结果:
看到这个调研结果,我们感到这篇课文的教育价值很多已被同学们自我实现了,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再陪着教师无效地重复他们认同的内容。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学生一边倒的喜欢蔺相如,喜欢廉颇大将军的仅仅是因为他知错就改,这对历史人物公平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删节为《将相和》后,相的描写保留过多,将的篇幅太吝惜笔墨,以致使学生压倒多数的认为廉颇只是个嫉妒的有勇无谋的莽将。特别是很多教师没有看原著,就盲目下载网上流传的“将相和,和为贵”的观点,并奉若神明,这样的教学必将削弱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锋芒。于是,我们做出了还原历史人物,补充课程资源的选择,还廉颇一个公道,让将相“和”的旗鼓相当,“和”的堂正无私。
补充资料中画横线的部分是我们暗示学生重点关注的,一看两人原来身份地位之悬殊,二看廉颇的攻城野战之功。
材料 1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材料 2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两个补充资料有助于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廉颇在赵国的地位作用,渑池会盟的功劳不是蔺相如一人的,廉颇不谋私利、最坏处设防、最好处力争的大智大勇不愧是赵之良将。“负荆请罪”也不是知错就改的常人之举,更不是权宜利弊的“和为贵”,而是在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感召下,在效忠君王、共同捍卫国家主权的最高准则下,二人结下的刎颈之交(生死之交)。 有了这样的学习背景资料的支持,学生的学习兴致更浓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客观公正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