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1世纪初我国粮食
年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京沪二市与台湾省当时食品的消费有许多相似之处 (专题报告2 )。由此我们推测,到下世纪初,我国最发达地区的粮食消费量将趋于稳定 (人均680-760公斤之间),这样,京津、沪、穗特大城市群的粮食缺口有可能从目前的1000万吨左右上升到2700多万吨,需要从其他地区补给。
整个沿海地区。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无论是经济规模和工业化前景都难准确判断。城市化是世界的普遍规律,沿海地区城镇居民比重的增大将影响到食物的消费水平。但是,我们很难把2030年的前景设想得很周到。我们测算的结果是,我国沿海地区2030年时的粮食缺口将扩大到5260万吨。
我国粮食的总缺口。我国粮食的缺口,最初出现在人多地少、经济迅速增长的沿海地区;那里粮食生产比较优势下降的征兆已经很明显,中部日益成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如果经过努力,我国西部的粮食生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则存在两种可能性:1) 西部粮食自给有余,可以弥补(或部分地弥补)东部沿海地区的缺口;2) 西部基本上自我平衡,足够用于当地的消费,不必长途向内地运输粮食。即使能做到后面这一点,也是西部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粮食短缺地区将自东向西蔓延。如果这个缺口需要靠进口来填补,国家粮食安全的成本将高得多。
我国一些经济学家断定,国内生产6.4亿吨粮食足以达到“某某水平的(高)自给率”。我们看,即使粮食产量预测是可靠的,但是那时的粮食自给率将取决于那时的粮食需求量,而后者在更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那时的收入水平及那个时代的消费偏好,它与我们这一代人(中低收入者)的估计可能存在某些偏差。台湾省或一些国家(包括部分中东欧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低收入者往往会低估高收入者的消费欲望,从而导致错误决策。我们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大一点。那时候我国粮食缺口超过8000万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即使这样,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仍将维持在90%左右的较高水平上。
2. 进口粮食的品种结构。从粮食品种看,由于各个目标互相制约,最好按如下顺序考虑进口:
—— 大胆增加饲料的进口,扩大进口饲料的种类,包括大豆、木薯和其他蛋白质饲料,以利于发展使用劳动力较多、产业链较长的畜牧业和渔业。这两个部门的迅速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并且有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营养水平,增强国民的体质;
—— 适度增加小麦的进口量,但要分散进口来源。增加小麦的进口,有利于缓解我国北方部分小麦区缺水的困难,减慢地下水位下降的速率。世界市场上小麦的供应量大,出口国多,不易形成卖方的独家垄断。发达国家的小麦成本低,价格也比大米低得多;
25
—— 保持大米的高自给率 (95%以上)。国际市场上大米的供应量较小,产地也较集中,价格又比小麦高得多。我国应在巩固原有的水稻生产基地之外,发展中西部和北方有优势地区的水稻和陆稻的生产。北方大米的质量上乘,价值也高。保持较高的大米自给率有利于保障稳定的口粮供应。
归纳起来,我们建议:我国粮食的进口量,近期每年应在3000万吨以内,在中远期宜控制在8000万吨以内。这既能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程度,又不至于对世界市场造成大的压力。
增加粮食进口量将对我国港口的吞吐能力、运输能力以及仓储业提出挑战。进口粮食的分配,应尽可能就近消费,以节省运费。我国应当在沿海地区建设若干大型的粮食码头,在附近设立现代化的仓库和加工厂。港口、运输线和仓库等基础设施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还有利于加强国家安全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应从京津、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群及整个沿海地区未来的粮食需求量及进口量出发,合理布局,早日规划和动手建设。在邻近大城市的地区,可建立若干集约化的节地型的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基地。
(五) 我国粮食进口的基本战略和策略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谈论粮食安全首先要讲国家安全。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进口战略是其组成部分。好的进口战略不但可以增加粮食供应的稳定性,而且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农业环境”。
最能耗竭国家财力的是战争。在长年战乱的困扰下,即使传统的粮食出口国也可以发生饥馑,何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前所说,只要不发生战争,只要国家财力允许,粮食进口多一些,利大于弊,有利于我国本土的资源保护和下世纪的持续发展。无论是发展粮食生产,还是进口粮食,目的都是一个: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11 ,是我国21世纪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
为了避免粮食进口的各种风险,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各种策略来减小风险,甚至予以化解。
被迫开放不如有准备的主动的开放。与其危机临头之时采取补救和妥协的办法,不如防范于未然,从长计议,采取积极的进口战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主动调整农业结构来迎接挑战。为了减少粮食进口的风险,降低进口成本,我们必须制定巧妙的进口。例如:
1. 努力使世界粮食市场成为买方市场。全球粮食供应量的不断增加是世界粮食市 11 引自胡鞍钢、陈锡康:《21世纪中国粮食与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选择》,1997年
26
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我们要正视国情,准确定位,即把自己定位成“粮食净进口国”。在适当的时候,让世界各国知道中国将进口多少万吨粮食。我们要公开自己的进口意图,向世界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不这样做,就无法刺激所有的粮食出口国竞相增产粮食,早日挤进中国市场。粮食产量一旦被刺激起来,出口国的农民是不可能“同步收缩”粮食生产的。世界粮食供应充足了,其价格的稳定性就增加。所以,公开宣布“中国要增加粮食进口”可以增强出口国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但不会增加进口的风险,反而可以减少风险。
2. 粮食进口量应当足够大。一般人也许认为粮食“少进口保险”,我们的意见正相反,应当使进口量达到“足够大”。在世界粮食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之后,进口量的大小关系到对世界粮食市场影响力的大小。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世界粮价受到美国等出口大国粮食丰歉的影响;同理,在买方市场里,世界粮价将受进口大国进口行为的影响。粮食进口如果只有几十万吨、一两百万吨,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无足轻重,难以对出口国施加大的影响力。在21世纪,当我国跃入世界强国之林时,应当在世界粮食市场上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操纵力”)。那时,我国的粮食安全就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3. 粮食进口的数量应当逐步增加。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大量而迅速地增加粮食进口,会急剧抬高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但如果进口量是在许多年里逐步地上升的,就会对粮食出口国的农场主以持久的、足够的刺激,国际市场上的贸易量将随之增加,价格就会相对平稳,不至于伤害需要进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
4. 实现贸易伙伴的多元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出口国之间的竞争,发展同所有粮食出口国的友好关系,即要“投资于友谊”。要善于利用发达国家间的利益矛盾。特别要让美国看到在中国巨大的商业利益,让美国明白它与其他粮食出口国存在着竞争关系;美国若退让留出来,其空白会迅速被其他几个出口国所填补。要使美国懂得:谁同中国不友好,谁就会失去中国大宗的粮食订货合同,使美国不敢轻举妄动。那时候,美国的农场主会变成有利于中国的利益集团,他们会为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向政府 (或国会) 施加压力。
5. 增加中长期贸易合同的比例。减少短期的投机行为,增加贸易的透明度,有利于改善国际商誉。中长期的进口合同有利于减少风险。1980年代初,美国即使对原苏联实施“粮食禁运”时,还是履行了已有的贸易合同。我们自己的经验表明,临时性的调剂,“随行就市”,并不能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被动的行为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反而受市场的摆布,在确实需要增加粮食进口时,将不得不付出高价。
27
五、WTO与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加入WTO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农业因素”是谈判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并且主要来自美国。加快中国进入WTO的步伐,中美双方在农业谈判中都需要作出让步。粮食安全是我方的一个基本考虑,而深层的原因则是我国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一) 国际市场上的较量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国家的昌盛,主要体现在“仓廪丰实”“五谷丰登”。由于交通运输上的障碍,进入国际贸易的农产品不仅数量少,种类也极其有限。贸易双方大都是为了互通有无,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国家之间因农业贸易发生争执的事件鲜为人知。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静。它们利用近代科学技术,造出了坚船利炮,把黑手伸向较弱小的国家,肆意侵吞别国的资源。随着交通工具的进一步改良,它们不再满足于掠夺这些国家的金银财宝,而是“全方位”地掠夺海外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大规模地占有土地,贩卖奴隶;大量农产品原料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些国家,支撑起它们早期的工业,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殖民主义的这种掠夺和侵略行为,是一种野蛮的“竞争力”。
1996年,全世界的农产品出口额为4636.76亿美元,进口额为4762.18亿美元。农业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3.3%的“世界城市”——_发达国家占有世界农产品市场近70% 的份额,而作为“世界农村”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80%,但是只占有30%_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占世界总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世界总贸易量的30%,有的为了换取宝贵的外汇节衣缩食。
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差不多要占世界粮食市场的2/5,加上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4个粮食出口大国就占了世界粮食市场的70%(有些年份将近3/4,见表7),影响着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在世界经济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前,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加入WTO后,我国将面临农业强国的有力挑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关系到21世纪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更加现实地摆在我们的面前。20世纪最后的40年里,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以净出口额计算)的“马拉松”比赛中,强弱交替,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都发人深省。
2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