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1世纪初我国粮食
表 12. 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科研强度_(ARI) 占农业_GDP_的份额* (%)
_92个欠发达国家 中国_ 30个低收入国家_ _16个高收入国家 日本_ 7个西欧国家_ 美国,加拿大_ 1961-65 0.24 0.41 0.22 1.08 1.29 0.72 1.60 1966-70 0.29 0.31 0.21 1.44 1.48 1.13 2.11 1971-75 0.34 0.39 0.27 1.57 1.96 1.51 1.67 1976-80 0.41 0.47 0.36 1.78 2.22 1.76 1.92 1981-85 0.41 0.39 0.35 2.23 2.89 1.99 2.42 * 加权平均数。经费用1980年不变美元估计 (PPP, 即按购买力平价)。
资料来源:P. G. Pardey 等编: Agricultural Research Policy, International Quantitative Perspectives, pp.36-3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表 13. 农业科研强度_(ARI) 的国际比较_(1981-1985_年)
—— 按农业劳动者数量和农用土地数量的估计 92个欠发达国家_ 中国_ 18个高收入国家_ 按农业经济活动人口 经费_/_人 3.78_ 2.24_ 213.50_ 科研人员_/_万人 0.82 0.77 24.58 按__农__业__用__地 经费_/_公顷 科研人员_/_万公顷 1.46__ 2.23__ 4.02__ 0.32 0.77 0.47 资料来源:同表12, p.211.
6. 我国农业发展缺乏后劲。我们面临的现实是: 1)_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都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并且分布极不平均。我国在高强度利用耕地资源的同时,对农业发展至关紧要的这些稀缺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大,一些地区破坏相当严重。我国农业的后备资源十分缺乏,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直接影响到下一世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_由于经费困难和其他因素的驱动,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和推广人员大量流失。在科技如何面向经济建设问题上也存在片面的、短视的理解,急功近利的倾向比较严重,长期性、基础性的研究投入不足, 10-20年后有可能出现农业科技后备成果不足的局面。3) 我国“从田间到餐桌”的损失十分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和成灾率呈上升的趋势。保障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水利设施、仓储设施、农村地区的道路、沿海地区的港口等等,或者需要兴建,或者需要改造、加固和提高标准,而这方面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37
7. 我国还没有根本扭转歧视农业的政策。据估算, 1954-1978年间,我国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抽走了5100亿元的资金支持城市工业, 1979-1994年间,又从农业抽走了15000亿元。许多地方农民的不合理负担禁而不绝。在资金大量流出的同时,受教育较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和优等土地也不断从农业中流出。若不能在资源流失的同时给予相应的补偿,农业的衰退就不可避免。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农业政策、完善经济体制、改善农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等方面,我们有大量工作要做。提高政府的效率,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制定重视农业的政策,等等,都可以对国家的农业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 抓住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机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21世纪,在新的国际环境里,我国必须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新的水平上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由于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肯定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加入WTO以后,由于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国内粮食短缺将成为历史。这将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从未有过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及早采取综合措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主动迎接挑战。
从国际经验看,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远战略出发,我国应该利用加入WTO带来的机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朝着以下目标前进;
1. 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积极而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
为了稳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各地区应当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这样做,我们将有可能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也才有可能较快地、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基本消失,增加粮食进口(或从外地调入)在所难免。一些地区将有步骤地调减粮食面积,国家则应当创造条件,重点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主产区,使粮农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其生产效益。但是,涉及粮食面积调减的农民可能成千上万,怎样补偿他们的收入?除了行政手段之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维持相当水平的粮食生产,又能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我们认为,调整的思路可以有:
—— 在粮食生产方面,增加优质品种,确保大米(特别是优质大米)的高自给率;
调减一般粮食品种,增加小麦和饲料粮的进口;
—— 在种植业内部,大力发展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创立一批享誉世
界的名牌,特别是无污染的“绿色”蔬菜、水果等;
38
—— 在农业部门,根据当地的条件,通过加速发展林、牧、渔业和特种养殖业来
降低种植业的比重,以增加农民收入;
—— 在整个农村经济部门,着重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
力资源,优先安排生产链比较长、无污染的生产项目。
在调整过程中,要打破各地区的自我封闭状态,推进专业化生产和区际贸易。可以预见,我国将出现一大批有特色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由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加深,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必将得到较快的提高。
2. 在有条件的地区,促使畜牧业成为支柱产业
现代的畜牧业可以经济地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特别是可以利用我国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商业化的畜牧业是种植业的产业升级,因为它减少了对大自然的直接依赖,更大程度上利用了人力资源(智力、技术、信息)以及人提供的资金。畜牧业产后形成的加工和运销链条比种植业长得多,有可能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发展肉类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业方面,我国已经显示出了比较优势,是大有前途的产业。从荷兰等国的经验看,畜牧业能够成为人多地少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
发展畜牧业,一是要有饲料,二是要有市场。饲料的来源,主要是发展国内饲料作物的生产和改良草原,运用高新技术开发新型饲料,另一个就是增加粮食进口。“大进大出”,最主要的就是进口饲料粮,同时瞄准国际市场,把我国具有优势的畜产品推出去。为此,必须了解国外消费者的需求,特别要注重提高品质,严格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卫生和检疫标准。
从国内市场看,我国一些畜产品的人均消费量还不高,特别是牛奶的人均消费量还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见表14),发展奶牛业大有可为。“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中国人不适合喝牛奶”等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我国的城市人口有3.7亿,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大约也有3.7亿,就是整个欧盟15国的总人口。假定我国有3亿喝奶人口,以每天消费250克计,全国就需要2700万吨牛奶,至少要在目前牛奶产量水平上增加3倍(就是这样,全国人均量也只有22公斤,只相当印度当前水平的60%)。可见国内市场大得很!奶牛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总体营养水平,增强国民的体质,而且也是促进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的增长点。
3. 加速发展农村食品工业,推进农村城市化,促进劳动力转移
畜牧业、林果业、渔业、特种养殖业等的蓬勃发展,将有力地拉动为这些行业服务的种植业、饲料加工业和服务营销业。其直接意义是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收入,其连带效应是为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
39
表 14. 部分国家牛奶的人均占有量_(公斤)
人均耕地较少的国家* 中 国 韩 国 日 本 以色列 印 度 埃 及 荷 兰 1970年 4.19 1.63 45.07 150.10 14.05 18.27 627.84 1997年 人均耕地较多的国家* 1970年 259.53 349.00 541.01 459.66 179.05 101.00 1997年 261.63 230.18 426.70 313.16 198.20 80.67 5.58 美 国 45.32 俄罗斯* 68.78 法 国 197.20 波 兰 35.93 匈牙利 19.86 714.39 世 界 * 主要根据FAO资料计算。“人多地少”、“人少地多”的划分,以1997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0.235公顷为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1997年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为5.40公斤,比FAO数字稍低些。俄罗斯1970年数字依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俄罗斯统计年鉴1996》(俄文)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食品加工业的重心应当从大城市向遍布农村的中小城市(镇)转移。那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这一方面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还将促使城市工业进一步升级,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国农业的规模太小,经济力量薄弱,势必影响农业新技术的采用,不利于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荷兰虽然人多地少,但因农业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户规模在西欧并不算小:农场的平均规模为16.8公顷,经营大田农业的农户规模可达100公顷以上,玻璃温室的经营规模大都在1-2公顷。农户的经济实力强大,资金力量雄厚,对技术创新的欲望就强烈,也能承受采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国际市场上才有强大的竞争力。但是在我国农村,只有使一部分农民在城镇里有稳定的收入和可靠的社会保障,农民才愿意彻底“离土”,务农的农户规模才能不断扩大,种植业也才能真正走出衰退的阴影。促使农村劳动力“离乡转移”,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和社会进步,其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4. 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
国际经验表明,能够利用、善于利用世界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表现。到21世纪的前20-3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将进入世界的前二三位。我们将以世界强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将变成“国强力壮,不怕较量”。我们要探索有效的途径,积极利用世界的资源和国外的市场,分享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为我国21世纪的发展增强后劲。
4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