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科学研究论文中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
(3)根据指标的实际用途确定单侧或双侧界值。
(4)根据资料的分布特点,选用恰当的界值计算方法。可参阅表2.6。
表2.6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 正态分布法 百分位数法
% 单侧 单侧
双侧 双侧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P5-P95 P10 P90
90 X?1.64s X?1.28s X?1.28s 95 99
X?1.96s X?2.58s
X?1.64s X?2.33s
X?1.64s X?2.33s
P2.5-P97.5 P0.5-P99.5
P5 P1
P95 P99
(二).质量控制。控制实验误差,常以X?2S作为上、下警戒值,以作为
X?3S上、下控制值,这里的2S、3S分别是1.96S和2.58S的近似值。
第三章 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常用相对数
第二节 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标准化法
第四节 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第六节 实例解析 [教学目标]
1. 掌握常用相对数的计算及其意义
2. 阐述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正确应用率和构成比指标 3. 掌握标准化法的意义和基本思想 4. 熟悉直接法计算标化率
5. 阐述应用标准化时的注意事项 6. 了解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我们已经知道,计数资料是先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属性分类,然后通过清点得到每一类别的例数。绝对数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数据。但是绝对数不便于比较。为进一步分析现象间的关系,常需用相对数指标来描述。相对数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数据之比所组成。 第一节 常用相对数
常用的相对数有率、构成比和相对比。
一、构成比 又称构成指标,它表示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用百分数表示
构成比有两个特点:
(1)各部分构成比之和为100%或1。(2)某一部分所占的比重增大,其它部分的比重会相应减少。
二、率 又称频率指标,说明某现象的发生频率或强度。比例基数可依据使用习惯或保留位数来选择。
三、比 又称相对比。是A、B两个有关联指标之比,相对比中A、B两指标可以是性质相同的,也可以是性质不同的。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第二节 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一、构成比与率应用时不能相互混淆。
构成比说明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而率则说明某事物或现象的发生频率或强度。常见的错误之一是以构成比代替率来说明问题。 二、样本含量太小时,不宜计算相对数
一般来说观察单位足够多时,计算的相对数比较稳定,能够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观察单位少时,偶然性大。观察例数少,最好用绝对数来表示。 三、对各组观察例数不等的几个率,不能直接相加求其总率 四、在比较相对数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对研究结果有影响的非处理因素在各处理组之间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因为影响结果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只有控制了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才能正确反映处理因素的效应。
在实验性研究中,设计和实施阶段均应注意可比性。
在观察性研究中,在资料分析时应注意可比性。同样需要考虑可比性问题。但在观察性研究中由于研究者不能采取随机分配的方法来平衡或消除非研究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同时也不能控制实验条件。因此,在比较研究结果时(如比较不同组的率时),应考虑影响率的其它因素在各组间构成是否相同。
第三节 率标准化法
率标准化法的基本思想就是采用统一的标准人口构成,以消除人口构成不同对人群总率的影响,使算得标准化率具有可比性。推而广之,两人群发病率、死亡率、出生率、病死率等的比较,常考虑人群性别、年龄等构成的影响,需对率进行标准化。 二、标准化率的计算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应根据现有数据的条件选用直接法或间接法。 (一)直接法计算标化率需要的条件
1.资料条件:已知实际人群的年龄别(组)率,且各年龄组率无明显交叉。年龄组率的交叉是指低年龄组率甲人群高于乙人群,而高年龄组率则乙人群高于甲人群。 2.选择标准人群:可选择标准人群的年龄组人口数或构成比。理论上用同一标准人群的年龄组人口数和用其构成比算得的标化率结果应相同,但由于运算中四舍五入的影响可能结果稍有出入。 标准人群的选择
(1)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较稳定的、数量较大的人群。 (2)选择相互比较的人群合并数据作标准。 (3)选择相互比较的人群之一作标准。 (二)应用标准化法的注意事项
1.标准化只能解决不同人群内部构成不同对其总率有影响的情况,标准化法不能解决所有可比性问题。
2.标化率,已经不再反映当时当地的实际水平,它只表示相互比较的几组资料间的相对水平。
3.由于选择的共同标准不同,计算出来的标准化率会有所不同,但相互比较资料间的相对水平不变,即不论采用何种标准,高者总高,低者总低。标化率仅限于采用共同标准进行标化的组间比较。
4.各年龄组率间若出现明显交叉,如低年龄组死亡率,甲人群高于乙人群,而高年龄组死亡率则乙人群高于甲人群,此时宜比较年龄组死亡率,而不用标准化法。
第四节 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动态数列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统计指标,包括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用以说明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一、绝对增长量
(一) 累计增长量:各年数据减去最初始年数据 说明事物在一定时期的绝对增长量。
(二)逐年增长量:即下一年数据减上一年数据。 说明相邻两年的绝对增长量。 二、发展速度
(一)定基发展速度:以初始数据作基数,以各时间数据与之相比(或×100%)。 定基发展速度可以反映事物在一定时期的发展速度。
(二)环比发展速度:以前一个时间(年)数据为作基数,以相邻的后一时间(年)数据与之相比。
环比发展速度表示年度之间的波动或发展速度。 三、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一)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表示与初始年相比,一定时期的增长速度。 (二)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
表示与前一个时间相比的增长速度,即年度之间的增长速度。 四、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和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说明一定时期的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说明一定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表 第二节 统计图 第三节 实例解析 [教学目标]
1. 熟悉统计表的绘制要求和类别,能绘制符合规范的统计表 2. 熟悉制图的基本原则,掌握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图 3. 熟悉各种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具体要求 统计表与统计图是统计描述的重要工具。
统计表与统计图来表现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
统计图是以各种几何图形显示统计数据的大小、升降、分布、结构以及关系等。 第一节 统计表
统计表是将统计指标及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列出。
一、 制表原则
1.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2.主谓分明,横竖标目的排列要合理。 二、 统计表的设计
(一)统计表的结构及基本要求
统计表由标题、标目、线条、数字四部分构成。
1. 标题: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来说明表的内容,必要时注明资料的时间和地点,写在表的上方。
2. 标目:标目是用以指明表内数字含义的。
有横标目和纵标目,必要时可以设计总标目。横标目位于表的左侧,用来指明表内同一横行数字的含义,它在表中作主语,表示被研究事物。纵标目则用来指明表内同一纵列数字的含义,它在表中作谓语,表示被研究事物的各项统计指标。如果将横纵标目连在一起阅读,可以组成一句完整而通顺的话。
3. 线条:统计表中对线条的基本要求是力求简洁,除必须绘制的顶线、底线、标目线之外,应尽量减少其它不必要的线条。在表中如果设计有总标目,并有合计栏的话,也可以对其绘制相应的线条,称为总标目线和合计线。
4. 数字:表内数字是统计表的基本语言,必须准确无误。数字的小数位数应一致,位次对齐。表内不宜留空项,数字为零者用“0”填入,暂缺或未记录用“?”填入,无数字用“一”表示。
5. 备注:不是统计表的必要结构,一般不列入表内,需要说明某一项目时用“*”标记,将备注写在表的底线下方。
根据制表原则和基本要求学会对统计表的修改。 第二节 统计图
统计图是以点的位置、线段升降、直条长短或面积大小等几何图形,将被研究事物的数量特征、内部构成、相互关系等形象地表达出来。其作用是将要说明的问题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清晰,容易理解。 一、制图的基本要求:
1. 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
2. 要有标题:要求能简明扼要地说明图的内容,必要时写明地点、时间。标题写在图体下方的中央位置。
3. 绘制有坐标轴的图形时,纵、横轴所代表的事物名称要说明,并标注单位,纵横轴的长度比例要合适,通常以5:7为宜。
4. 在同一张图内比较不同事物时,须用不同颜色或线条区别表示,并附图例说明。摆放图例的位置要与图体协调。
二、 各种类型的统计图及绘制方法:
卫生统计常见的统计图有:普通线图、半对数线图、直条图、直方图、圆图、百分条图和散点图等。根据分析目的并结合资料的性质来合理选择统计图。 1. 普通线图:
普通线图是用线段的升降来表示某事物随时间推移的发展变化情况,或某现象随另一现象变迁的情况。
(1) 适用资料:随时间变化的连续性资料。
(2) 分析目的:用线段的升降表示某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趋势。 2. 半对数线图:
半对数线图是用线段的升降来表示某事物的发展速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