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4.懂得把“?”拉直变成“!”的含义,并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好处。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问:这是一个什么符号?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符号
2.谈话:由问号变成感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作者叶永烈用它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想一想,问号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感叹号又代表课题中的那个词语呢?(真理)今天的课题既是作者的观点又是一条真理。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真理和问号之间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理清课文的顺序。
(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第一自然段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3)文章用了是什么结构来论述? 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4)这几件事情中间是怎么链接起来的?
用“无独有偶—— ”“ 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三、自读课文,完成表格。
1.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同桌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 (发现现象)
从“?”到“!”的过程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2.交流表格的填写,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表格的填写。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课文告诉我们知道了一个真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例证明他的观点,事例中的人物是怎样将“?”拉成“!”的? 二、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2)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3)再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3.学习第二、第三个事例。
(1)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第三个事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