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历史学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自学】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现实原因: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________”,宰相职权扩大。 (3)直接诱因:宰相________恣意妄为,挑战皇权。
2.过程:明太祖裁撤________和丞相,以_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 3.影响: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进一步加强。 【思考】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否意味着相权从此就消失了?为什么?
【自学】二、内阁的出现
1.萌芽: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
2.出现:________在位时出现,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3.发展:后来,内阁大学士获得了________权。 4.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_。
【思考】内阁首辅有时也被人称为“宰相”,你认为这种称呼是否具备实际意义?为什么?
【自学】三、军机处的设立
1
1.背景。
(1)清初,______________权力过大,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亲政后,设________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3)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最初目的)。
2.设立概况:________时设立,机构简单,由满汉大臣组成。 3.军机处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按皇帝意旨拟写、传达诏令。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______________达到顶峰。 【思考】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特点是什么?
【练习题】
2
1.《明史〃太祖纪》记载: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下令“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这表明朱元璋要( )
A.裁抑相权 B.加强军权 C.建立内阁 D.改革行省制度
2. 康熙帝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3.在清宫廷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清朝的雍正年间,她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皇帝与宰相共商国是 B.行省官员向皇帝述职 C.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D.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4.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5.下图为我国古代某王朝都城内的主要中央官署分布图,该都城是( )
A.唐长安 B.元大都 C.明北京 D.清京师
6.(2014〃潍坊模拟)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
3
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
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 运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秦国 吕不韦 后被流放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东汉末年 曹操 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有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