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模块三第一章第一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3)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卷别 频次 考点 区域的概念、特征 地理环境差异对 2016·T36 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 ——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 2018·T36 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 2016·T1~3 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6·T3~5 2018·T1~3 2016·T1~3 2015·T3~5 —— —— —— 2016·T36 —— —— 2015·T37 2017·T1~3 —— —— 2017·T1 —— 2016·T13~15 卷Ⅰ 卷Ⅱ 卷Ⅲ 海南卷 第一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分明确的界线和模糊的界线两种。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影响因素 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小,以非农业生产活范围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是城镇动为主,对乡村地域产生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带动作用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空间分布特点 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4.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类型及特征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传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地域 区差异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发展前期 时间工业化时期 变化 城市化水平较高时期 (二)区域发展阶段 1.区域发展水平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重等。 (2)综合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 工业化阶段 展阶段 水平低,人均国内(地经济发展 区)生产总值少 进 区)生产总值高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段 水平高,人均国内(地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产业转移 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产业结构 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对外开放程度 低 逐步提高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大幅度增强 现代化交通运输、信息交通运输 少而稀疏 建设显著加快 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水平较低,缺乏大型中城市化特点 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发展速度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三)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
(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
①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