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经典 明儒学案卷一 崇仁学案一
之名耳。向若先生不称门下,则大拂其初愿,先生必不能善归。先生所谓「欲保
性命」者,其亦有甚不得已者乎?
吴康斋先生语
人须整理心下,使教莹净常惺惺地方好。此「敬以直内」工夫也。嗟夫!不
敬则不直,不直便昏昏倒了,万事从此隳,可不惧哉!
食后坐东窗,四体舒泰,神气清朗,读书愈有进益。数日趣同此,必又透一
关矣。
圣贤所言,无非存天理、去人欲。圣贤所行亦然。学圣贤者,舍是何以哉!
日夜痛自点检且不暇,岂有工夫点检他人?责人密,自治疏矣,可不戒哉!
明德、新民虽无二致,然己德未明,遽欲新民,不惟失本末先后之序,岂能有新
民之效乎?徒尔劳攘成私意也。
贫困中事务纷至,兼以病疮,不免时有愤躁。徐整衣冠读书,便觉意思通畅。
古人云:「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又云:「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然诚
难能,只得小心宁耐做将去。朱子云:「终不成处不去便放下。」旨哉言也!
文公谓延平先生终日无疾言遽色。与弼常叹何修而至此!又自分虽终身不能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5
学也。
文公又云:「李先生初间也是豪迈底人,后来也是琢磨之功。」观此,则李先
生岂是生来便如此,盖学力所致也。然下愚末学,苦不能克去血气之刚,平居则
慕心平气和,与物皆春,少不如意,躁急之态形焉。因思延平先生所与处者岂皆
圣贤,而能无疾言遽色者,岂非成汤「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之功效欤?而
今而后,吾知圣贤之必可学,而学之必可至,人性之本善而气质之可化也的然矣。
下学之功,此去何如哉!
夜病卧,思家务,不免有所计虑,心绪便乱,气即不清。徐思可以力致者,
德而已,此外非所知也。吾何求哉,求厚吾德耳。心于是乎定,气于是乎清。明
日书以自勉。
南轩读《孟子》甚乐,湛然虚明,平旦之气略无所挠,绿阴清昼,熏风徐来,
而山林阒寂,天地自阔,日月自长。邵子所谓「心静方能知白日,眼明始会识青
天」,于斯可验。
与弼气质偏于刚忿,永乐庚寅,年二十,从洗马杨先生学,方始觉之。春季
归自先生官舍,纡道访故人李原道于秦淮客馆,相与携手淮畔,共谈日新。与弼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6
深以刚忿为言,始欲下克之之功。原道寻以告吾父母,二亲为之大喜。原道,吉
安庐陵人,吾母姨夫中允公从子也。厥后克之之功虽时有之,其如卤莽灭裂何!
十五六年之间,猖狂自恣,良心一发,愤恨无所容身。去冬今春,用功甚力,而
日用之间觉得愈加辛苦,疑下愚终不可以希圣贤之万一,而小人之归无由可免矣。
五六月来,觉气象渐好,于是益加苦功,遂日有进,心气稍稍和平。虽时当逆境,
不免少动于中,寻即排遣,而终无大害也。二十日,又一逆事排遣不下,心愈不
悦。盖平日但制而不行,未有拔去病根之意。反复观之,而后知吾近日之病,在
于欲得心气和平而恶夫外物之逆以害吾中,此非也。心本太虚,七情不可有所。
于物之相接,甘辛咸苦,万有不齐,而吾恶其逆我者,可乎?但当于万有不齐之
中详审其理以应之,则善矣。于是中心洒然。此殆克己复礼之一端乎!盖制而不
行者硬苦,以理处之则顺畅。因思心气和平,非绝于往日,但未如此八九日之无
间断。又往日间和平多无事之时,今乃能于逆境摆脱。惧学之不继也,故特书于
册,冀日新又新,读书穷理,从事于敬恕之间,渐进于克己复礼之地。此吾志也,
效之迟速,非所敢知。
淡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7
力除闲气,固守清贫。
病体衰惫,家务相缠,不得专心致志于圣经贤传,中心益以鄙诈,而无以致
其知;外貌益以暴慢,而何以力于行!岁月如流,岂胜痛悼。如何!如何!
数日家务相因,忧亲不置,书程间断,胸次鄙吝,甚可愧耻。窃思圣贤吉凶
祸福一听于天,必不少动于中。吾之所以不能如圣贤而未免动摇于区区利害之间
者,察理不精,躬行不熟故也。吾之所为者,惠迪而已,吉凶祸福,吾安得与于
其间哉!大凡处顺不可喜,喜心之生,骄侈之所由起也;处逆不可厌,厌心之生,
怨尤之所由起也。一喜一厌,皆为动其中也。其中不可动也,圣贤之心如止水,
或顺或逆,处以理耳,岂以自外至者为忧乐哉!嗟乎!吾安得而臻兹也?勉旃勉
旃,毋忽。
屡有逆境,皆顺而处。
枕上思在京时昼夜读书不闲,而精神无恙。后十余年疾病相因,少能如昔精
进,不胜痛悼,然无如之何。兼贫乏无药调护,只得放宽怀抱,毋使刚气得挠,
爱养精神,以图少长。噫!世之年壮气盛者岂少,不过悠悠度日,诚可惜哉!
一事少含容,盖一事差,则当痛加克己复礼之功,务使此心湛然虚明,则应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